虽然《标准》的支持方是国家标准委和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标准》也设置了诸多关卡,力图抬高进入尾货市场的门槛,但是,由于《标准》是行业推荐执行标准而非强制性执行标准,其实质性作用饱受质疑。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成立尾货市场行业协会、尾货行业专业委员会,试图避免尾货市场的昙花一现。
一些经常光顾尾货市场的消费者发现,一两个月前刚去逛过的尾货市场,下次再去可能就会吃个“闭门羹”。如在北京,据悉九龙汇川尾货市场等位于朝阳区、昌平区的七八家“尾货”市场已经关闭。
这与尾货概念刚刚流行时的情形大相径庭。那是2006年的春天,尾房超市叫卖尾房的高调让尾货概念春风得意,直至这年12月底北京首家、华北最大的天兰天服装尾货批发市场开业,此后尾货市场渐成集群之势。仅在北京一度就有15家尾货市场,包括回龙尾货淘宝城、天通尾货市场等。
在从事加工生产的相关人士眼中,尾货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按照经营商品的种类不同,可以把尾货分为服装、鞋帽、饰品、箱包、家电、手机、家具、住房等,而国内市场的尾货主要是服装尾货。
所谓服装尾货,是指国内服装生产厂家根据国外来料、来样或国外来样、国内选料进行加工,在完成订单后剩余的那部分产品,包括从面料、规格、花色上看不出大毛病的残次品、多余或节省下来的布料私自加工的及国外退货但无残次的“出口转内销”服装,也有一些是检验不合格退下来的服装。
业内人士分析,在没有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近年生产销往国内外的服装不少于500亿件,根据一批服装原单生产中大约会产生3%至5%尾货的比例来计算,每年的尾货量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此外,一些国内品牌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也出现大量的尾货,亟需“变废为宝”,尾货市场因此应运而生。
但是,在金融危机造成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为何目前尾货市场却纷纷倒闭?
这与金融危机的深度衍变不无关系。“金融危机初期,外贸大幅退单,尾货会在短期内大量积聚,服装尾货货源大概增加20%左右。”曾策划天兰天、天通苑和回龙观等尾货市场的尖点国际首席策划人梁吉良表示,今年年初,我国服装、鞋帽行业的出口锐减,京城的尾货市场出现大量价格低廉的外贸春装,使得本该滞后1至2年才能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贸尾货提前上市。我国承接的部分外贸服装大量退单,定牌加工的品牌服装也减单生产。
而到了金融危机中期,外贸订单大量减少,国内的加工厂难以为继,纷纷倒闭或转型。浙江海盐新敏制衣厂产品总监周方平今年年初在杭州经营一家服装厂,但是外贸订单的锐减让他的服装厂办不下去了,“在支撑了半年后,融资贷款都没门路,实在没办法,只好关闭了厂子,带着工人到我原来的老板这干活”。
大量加工厂的倒闭或转型,直接导致了尾货量减少,国内一些新开的尾货市场货源无法保持稳定,只能用大量正货填充市场,导致其性价比无法吸引普通老百姓。
此外,尾货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缺憾。由于在消费文化、消费档次、生活方式和人种上的差异,外销产品拿到国内销售,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专门给美国市场生产的牛仔裤销往国内会不符合‘国情’,出口到美国的女士牛仔裤胯部都比较大,这和美国女性的身材有关,而且还存在‘虚荣尺寸’,往往牛仔裤的腰身比实际标明的大一号,满足美国肥胖女性想苗条的心理,这样的产品进入国内出现滞销在所难免。”周方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