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金融危机的伤痕处处可见,但在这个城市的其他地方,如果不与人们交谈,一切似乎如常。“如果政府迅速妥当处理,这次危机有望只成为一场区域性危机。”当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的社论,仍然不无乐观地这样写道。
昨日,当记者赶到华尔街时,已过下班时分。即使与普通大城市的金融街相比,这里也显得过于冷清。世贸中心遗址旁的公园里,不少人在安静地下着国际象棋。雷曼总部大楼前,LEHMANBROTHERS几个大字依然如过去的158年那样,带着令人尊敬的庄严,只是谁也不知道,这几个字将会在什么时候被取下,又将会被谁代替。从大楼里出来的人大都一脸落寞,没有人抬头望。几天来一直蹲守在门口的媒体记者已经散去,公司门前道路的隔离栏也已经撤去,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整个华尔街似乎已经是“死街”,看不到任何的热闹,甚至连旅游者都没有。不过记者还是遇到了TayenChan,花旗银行总部的IT部职员。说起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不会一点中文的二代中国移民一脸苦笑——3年来,花旗银行在全球已经裁掉了1/10的员工,而他所在的团队,50个同事现在已经只剩下10个人还留在总部,其余的都被派到了美国的其他州。“这还好,不算被裁掉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但总部人员缩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那些无奈被遣去其他州的雇员,他们的家庭怎么办?
被摩天大楼包围的狭窄道路上,不少地方正在整修。让人吃惊的是,位于金融区正中心的两处门面竟贴出招租的启事,广告语是:“金融区:在这里,雇员的平均收入超过13万美元,居民的平均收入超过24万美元;每年,800多万游客到此观光。”就在不远处,搬运工们正从一幢大厦里搬出各种物品装进货车,车箱上赫然写着:“搬家,仓储。”
讽刺的是,尽管在高楼大厦工作的人很多失去了工作,街头倒时常可见工作机会。在华尔街的几家饭馆和商场里,都贴出显眼的告示:“你需要工作吗?本店急需工作人员。”甚至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街头竖起的一块员工签名板上,也还夹杂着这样带有讽刺意味的欣喜:XX公司正在招人。
虽然已是晚饭时间,但往日连订座都困难的金融区的酒吧和餐厅,几乎都只有不到一半的上座率。为了招徕顾客,一家酒吧甚至将乐团请了过来,奏起了与街上气氛颇为格格不入的欢快音乐。而邻近的几家大商场也从9月开始延长营业时间,吸引更多顾客。
虽然表面依然平静,但从饭店到酒馆,甚至是流行服饰,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冲击。除了股票经济人,银行家和律师的日子也都不好过,甚至连出租车司机也怨声载道。《纽约时报》报道说,在纽约,有大约1.2万~1.3万名司机为70多家公司服务,这种被称为“黑色轿车”的出租车,通常收费低廉,为一些大公司服务。如今,华尔街的萧条也让他们的生意大为减少,目前都处于半失业状态。
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到酒店的途中,记者一说起华尔街的危机,出租车司机Kaman就打开了话匣子。“纽约人已经失去了35000个工作!”像这个城市的很多移民一样,20年前,Kaman怀着美国梦,从孟加拉来到纽约。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也让他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什么都不景气,股票、房产、旅游,小公司已经有不少倒闭了,好莱坞也受到了影响,现在出来看电影的人都少了。”语毕,Kaman还不无幽默地加了句:“惟一景气的可能是电视台,大家都没事干,只有在家里看电视了。”
Kaman抱怨说,虽然油价有所下降,但总体物价涨得很厉害。“吃的、用的都在涨,但公司对出租车司机每月收取的费用却不降反升。总之就是挣得越来越少,花得越来越多。”不过让Kaman庆幸的是,他没有买股票。“看那些大公司的股价都跌得没底,去年还值几十美元一股的股票,现在连公司都破产了。”对于政府是不是该出手的问题,这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也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个两难的问题。”Kaman说,“但政府花的钱都是我们交的税,为什么那些金融行业出了问题,要让我们出租车司机来埋单?”
虽然能讲出一堆道理,但对于将来,他却没有任何把握。“不知道会怎么样,也许要花上一两年才能看出究竟会往哪里发展。布什把经济搞得一团糟,希望下任总统,不管是奥巴马还是麦凯恩,能想出办法来。”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尽管身处纽约的人们已经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实体经济目前似乎还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纽约的街道上依旧熙熙攘攘,曼哈顿街头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也依然如故;时代广场上依然游人如织,路边的小摊生意火爆。第五大道上,一家新的ZARA店正在装修,即将登场。这不禁让人怀疑,华尔街上几家公司的破产,或者被兼并,究竟会给这座世界第一大城市带来多大的冲击。
“现在还无法断定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会对纽约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程度的破坏。”《纽约时报》的社论说,“但毫无疑问,这场风暴来得凶猛。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地方政府必须立即做出准备,以应对金融部门崩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动手越快,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