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刚刚结束的8月份整体下跌行情将市场平均市盈率打压至很有吸引力的16倍,但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的预期市盈率依然高高在上。前者为25倍,后者高达47倍。应当说,在接下来的9月行情中,两只石油类超级权重股,尤其是中国石化,很有可能将继续扮演估值水塔的角色。
话说回来,既然已确立了“一保一防”的宏调政策新思路,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以落实。眼下的时机就相当关键。
毋庸置疑,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舞台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由此大大改善了“中国制造”的口碑。接下来,如何发挥奥运遗产在经济上的增值功能,任务是相当紧迫的。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难免会出现打折。
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出口。奥运会结束后,有西方媒体发表评论说,虽然中国在举办奥运会方面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经济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还不值得世界感谢。要想赢得世界的感谢,最好是将中国的出口增速限制在3%,而经济增速保持在9%。言外之意,就是希望中国的出口持续减速,将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机会更多地出让给发达国家。
没错,出口对一个经济体的影响总是颇为正面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经济体,在它们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出口的重要贡献。到目前为止,出口增长依旧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我不认为中国出口减速是外部需求疲软的结果,倒是高度怀疑国内鼓励出口政策的转变是问题的关键。必须承认,除了人民币升值这一因素外,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明显转变。制成品出口退税率由1999年较高的12~17%,下调到当年的10~13%左右,到2006年9月再下调至5~11%。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完全取消,甚至一再加征出口关税。由于国内出口企业的盈利颇为薄弱,利润几乎全部来自出口退税,因此,下调出口退税率对出口增长构成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
有观点认为,中国应当调整出口结构,限制初级产品特别是高耗能工业品的出口,以缓解国内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这看上去似乎是正确的。不过,按照这一观点,能源供需矛盾同样突出的美国,似乎也应当限制农矿产品的出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美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货物出口当中,农矿产品所占的比重高达35.7%,制成品的比重为57.1%。相比之下,中国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2000年为10.2%,2005年降至6.4%,2007年再降至5.1%以下。
自一再限制煤炭、焦炭、化肥、有色金属等产品出口之后,近期市场又传出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归零并加征出口关税的消息。据说,这是导致宝钢下调四季度钢材价格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任何一个大国尤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应当重视的。既然境外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境内,而且需求旺盛,为什么不能用出口以及由此获得的高额利润来维持开工率并弥补国内销售盈利不足呢?应当承认,今年以来,有色金属、化肥等行业出现的业绩大幅滑坡,很大程度上与限制出口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