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否意味着占座会有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给大小张帆很大的启示。“占座社区包含了将来在整个社会消费文化中最有领先、领导潮流的群体,同时,由于它是实名制,会进一步鼓励用户主动参与,积极地表达自己,积极地影响这个社区,来推动很多新生事物、新生话题的发展。”小张帆说,“等将来占座网发展到更大规模时,会吸引很多商业伙伴的眼球,共同为这些实名的、活跃的、同时会代表将来最具潜力的消费者开发新的商业应用,因此这个社区未来的商业价值毋庸置疑。”
显然,这一作法与早年的境外创业资本在中国的行规不同。“现在了解一家企业,只拿一些报表是不够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专业化新创投和PE要在研发、品牌、人力资源、市场和销售等所有与企业相关的重大问题上,与企业家一起互相学习。”张帆说,“红杉既然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我们就要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支持创业企业家。”
《商务周刊》:近两年来,以创投、PE为代表的新资本在中国内地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被新资本投资的成功企业,这些企业与传统投融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企业有什么不同?
张帆: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得先谈宏观层面。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的行业与企业都是粗放式发展。传统融资中的民间资金地域强,行业性强,他们专注投资自己熟悉的一块,而银行的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没有特别多的支持。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是板块式的,而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增加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因为同属一个板块的各家企业也是千差万别的,宏观经济调控很容易陷入治乱循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微调几乎很难实现。然而,创投资本正在有效地改变着这一切。微调不能靠行业主管部门,不能靠银行,而是靠一个适于创业发展的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自己去辨别机会,捕捉机会。以前在没有创投资本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种辨别和捕捉的能力很差。以红杉为代表的创投资本不仅带来了投资业态本身的变化,而且改变了中国的板块化发展模式。
《商务周刊》:创投资本是如何改变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基因的呢?
张帆:举个例子,前些年钢铁行业火暴,大家就都往钢铁业里扎堆,整个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出现裂缝,要么紧缺,要么过剩。中小企业其实就是这个行业主链条的润滑油,它能减少了一个行业运行的阻力。如果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那么就会润物细无声丰富这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是从企业外部看。
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投改变了企业的DNA和机制,而这是以前无论自身积累的资金还是银行贷款或者民间融资无法实现的。原本一些家族制企业的管理架构、职业经理和员工的培训是低效率的,企业常常遇到长不大的问题。创投资本加入后,就会重新设计扩张策略、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了这些企业家认可的管理机制,企业就有了一个新DNA。它才能更善于捕捉市场机会。
《商务周刊》:中国的企业要么国有,要么家族制,而创投则完全是一个美国式的股东主义的公司治理理论,这种股东本位制与中国的传统企业理念相融吗?
张帆:其实在创投资本没进来之前,中国许多中小企业,企业主自己占100%的股份,这个企业的发展也是以股东为本位的。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家认识到掌握100%的股权并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股权安排,因此才会引入创投。创投进入之后,股东本位的宗旨没变,这是核心,以获利为目的的企业永远是这样的。变化的是股权的多元化导致企业出现革命性飞跃。创业资本、管理层、员工都分享一些股份后,这个企业的总盘子大为扩大,原股东得到的利益也会更多。
《商务周刊》:红杉是如何理解价格投机和价值投资的?
《商务周刊》:清科的2007年三季度报告中显示,外资背景的创投基金投资的项目在减少,而本土比例在升高,这是否意味两者对目前中国的投资前景产生了分歧?2008年,红杉中国的投资计划是否会有变化?
张帆:没有分歧。本土创投发展得非常快,外资的投资也在扩大,此消彼长是非常正常的自然变化。总体来讲,中国现在不是钱过剩了,还是缺钱,如何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拿到钱,这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的风险投资不是过剩了,现在还是在整体放大的过程中。因此,关注每个季度的变化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