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30年前,中国的外贸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屈指可数”:1978年4月,在第43届广交会开幕前,全中国的外贸企业只有13家——其中粮油、轻工、土产等全国性、行业性进出口总公司占了8家,另外5家分别是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5市的进出口公司。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幕新海说,从13家到37万家,30年间,改革开放令中国外贸长足进步,广交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外贸体制也开始了30年的改革历程,如同其他行业和地区一样,这是一个“放权、松绑、增活力”的过程。
第44届广交会迎来了我国第一家采取工贸结合新体制的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自此中国企业第一次开始“自营出口和必要的进口”,打破了长久以来生产和对外贸易分家的局面。
1984年9月,我国政府通过了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
然而,直到那时,外贸体制改革的对象,仍然是国营外贸企业,已经日益成熟壮大的民营企业,还处在改革的视线之外。
回顾那一段历史,可以看到无数“含泪的笑话”——那时,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为了想把产品打向国际市场,却因为是民营企业,只能“爬墙进入广交会”,被罚款50元;广东格兰仕集团总裁梁庆德也托外贸公司的朋友办假工作证,再到外贸中心办临时进馆证,“混”进广交会。
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扩大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外贸体制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了重大进展。外商投资大规模进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1999年4月15日,当第85届广交会开幕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4家中国企业身上:它们作为首批获得外经贸部批准、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的代表,第一次登上了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成交效果最突出的外贸大舞台。
从那时起,外贸体制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大步地迈上新台阶,出口从当年的266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亿美元,外贸企业从当年的4.4万家增加到2007年的37万家。现在,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事实上,从2001年起,广交会也进入了变化频繁、令参观者眼花缭乱的8年。仅2002年到2004年间,广交会就先后由“一馆一期”改为“一馆两期”,再改为“两馆两期”,并且着手建设规模更大、设施更先进的琶洲新馆。
也就在2004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赋予了个人对外贸易经营权,并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制度。
4年之后的今天,当第104届广交会召开的时候,人们迎接来的是全新的广交会——它首次全部搬迁进入琶洲新馆,并且将举办模式再度变更为“一馆三期”,以容纳更多的中国外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