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关注的是风险和收益,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风险不可预料,实体经济、全球金融风暴,以及政策信号难以预测,而股市的维稳收益主要落到大小非腰包。
中登公司日前公布9月份“大小非”减持数据显示:9月是全年“大小非”解禁数量最少的月份,仅仅解禁10.62亿股,但9月“大小非”减持数量却高达4.52亿股。大非的表现尤为“出色”——9月份大非仅仅解禁9.05亿股,减持数量却达1.47亿股,远多于8月的0.94亿股(当月大非解禁210.37亿股),减持比例大幅上升——大非充当了9月减持主力。从我国的大小非数量来看,所有的救市资金都会成为大小非的囊中物。
为了稳定股市,有关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如推出可交换公司债,融资融券的融资部分箭在弦上。恕我直言,这些方案都是对大小非这碗毒药的稀释方案,并且,由于动用资金有限,可谓杯水车薪,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所谓可交换公司债,是指具有一定资质的公司可以用较低的利率融得资金,打通股权与债权市场。融资,则是根据投资者资金信用,由证券公司给予投资者资金,由于并不启动杠杆效应,以及支付的利率较高,公司有平仓权,证券公司没有风险而只有收益。
可交换公司债券或者融资债券,都无法缓解市场的紧张气氛,由于经济处于下行区间,上市公司现金资金周转无法得到保障,从钢铁到有色金属,这些板块都处在市场下行周期。我国资本市场的病根并不在资金匮乏,或者说,资金匮乏只是表象,投资者担心不公平利益分配才是根本。
全球金融风暴是信用危机,投资者对于金融机构信用的不信任,与对市场周期的判断,导致信用市场的信用冻结。我们无法肯定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的行为一定能够激活市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投资者判断市场将走出信用危机陷阱,金融危机不再蔓延到实体经济时,投资者才能回到投资市场。美国救市救不了资本市场,救的是实体经济,避免成千上万企业破产。事实上,此次金融风暴直接刺破的是欧美资本市场的泡沫,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实体经济的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升,只有中国本土实体经济的上升,才能避免美国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有关部门救市,没有解决风险预期,反而增加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不确定因素。有关部门推出可交换债券的目的不外乎是增加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融资渠道,缓解大股东在二级市场卖出股份兑现的行为。可交换债券可以缓解上市公司大股东现金流量不足的问题,但无法缓解上市公司效率不足的问题。市场注资,可以解决的是大型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不足,但无法解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效率的担忧。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只能进行超跌投机,而无法进行投资行为。
有人也许会说,欧美救市主要手段就是注资,如何美国可以进行注资救市,而中国不行?非常明确的答案是,欧美注资救市是否能够起到效果并没有得到验证,但美国从金融风暴到实体经济的下行,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抢救金融市场免于倒闭的威胁,而后使美国经济免于实体经济下挫,避免重演1929年经济大萧条。这就是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不同。
市场基础制度不变,融资,将消灭所有的投资者;可交换公司债,将使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权益坚如磐石,而投资者,就等着被收编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