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耀先看着账本和工资收入表,给记者讲述几十年的生活变迁。何耀先制作的从1948年至今的工资收入比较表。
昨日下午,在何耀先老人的书房中,记者见到了那4本账本。由于年代久远,纸页已经泛黄。何老说:"我这是一本'豆腐账',和人家正规记的账比不了。"但记者看到,这个家里每天的开支情况十分清晰明了。"第一份儿工资是45斤苞米啊?"记者对于何耀先老人的第一份工资非常吃惊。老人回忆说,1948年,他刚从我市第一期行政干校毕业,被分配到郊区的东台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刚开始筹建,哪有钱啊!大队里给我们3个老师一人45斤苞米,就算是工资了。"何老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他清楚地记得,第一份儿工资是1948年的3月1日开的。
把苞米当工资的日子过了大约三四个月,学校开始真正给老师开工资了,每月37块钱。"那时候老伴儿还没有工作,要维持一家三辈人五六口人的生活,实在是需要'宏观调控'。"何老先生说。从那个时候起,他渐渐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后来,工资逐年增加,到了1980年8月,何耀先调入机关工作后,工资首次突破了"百元大关"。到1993年离休时,他的工资是372块钱。现在,何耀先老两口拿着离退休金,并享受着养老、医保等各项社保待遇,晚年生活根本不用担心。何老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改革开放前,何老和老伴的工资总计100多块钱,现在俩人的离退休金加在一起近6000块钱,翻了近60倍。
何老告诉记者,凡是家里的所有开支不管小到几分钱还是多至几百元,他都要及时地一一记录,绝不拖过当天,而且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注明"当日小计"。月底和年底还要算出"总计",单独列出各开支项目,分析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
"1979年的时候,我们是祖孙4代人、8口人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白天地上全是人,根本放不了脚!"何老先生回忆当年的生活说,当时他们住的那个小平房还是鸡舍改的,屋里就是一个大炕,啥都没有。"那时候,孙子都已经出生了,加上公公、婆婆,一家8口人,太挤了,白天只能坐在地上,那日子就不用提了。"何老先生的老伴儿栗静坤插话说。
从这些账本里记者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何老的几个孩子相继成家立业后,全家的经济情况才渐渐有所好转。
1979年,老两口住上了楼房,当时的面积照比从前宽裕了不少,有30多平方米。再后来,老两口搬到了现在住的8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们知足了!"何老先生高兴地说。
记者发现,1980年之前的账本上支出项目非常单调,并且很少记录具体物件。何老先生说:"那时买什么东西都得用票。面有面票,油有油票,布有布票。手上没票的话,你有再多的钱也没处买东西,因为当时没有私营的店。"
从1980年开始,账本上突然多了一项:购大件。第一个大件是1987年买的一台12英寸的、已经记不清牌子的黑白电视机,花了500块钱。何老先生说,这台电视机也是用票买的。那时候,物资紧缺啊,为了排到这张买电视机的票,何老先生的大儿子到商店排了四五个小时的队。在当时这可是奢侈品,买回家后街坊四邻的人都来看。
1990年,那时刚时兴彩电,老两口"咬牙"又添了些钱用那台旧的黑白电视机换了一台大彩电。"那时候,我们感觉生活老幸福了,这电视也看上带色的了,乐啊!"何老先生说。
"我们结婚那时候,啥啥都没有,就有一个大钟,一个暖瓶,一个大箱子,结婚时候穿的衣服和被都是向人家借的。你看现在孙子、孙女结婚,冰箱、彩电……啥都有,赶上我们老两口奋斗一辈子的了!"何老先生一边翻阅账本,一边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到幸福。"以前,我们家老头'贷款'30多块钱买了辆白山牌的二八自行车,每月从工资里扣10多块钱,那从家里骑车到单位还得1个多小时。现在我孙子出个门儿就要打车,这代人幸福啊!"何老先生的老伴儿栗静坤说。
何老先生说,孩子们都已成家生子,孙子辈儿的也都考上了大学,他和老伴儿现在不用再为开支犯愁,但20多年来天天记账的习惯已成了老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依旧整齐详细地记录着每天的家庭开支。
记者发现,早些年,由于收入有限,他们家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吃的方面,而现在,伙食开支只占了家庭总收入的近六分之一。"十年前,我和老伴儿每月平均开支300元,而现在每月开支约600元,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好了许多。"何老先生说。但这几年来,家里的主要开支已不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购买保健品。老人翻着账本,脸上流露出一种满足,"下一步,家里的开支将会向文化消费倾斜。"
如今,何老先生和老伴儿栗静坤的离退休金近6000元,已经步入小康了。孙子、孙女出生后,老两口的支出中又多了一项:压岁钱。根据账面记录,压岁钱是从1980年开始的,一开始是10元,现在都是给百元大钞了,让孩子们买点学习用具。
尽管老两口现在不再为生计发愁,但他们仍然过得很节俭,仍然每天记账。洗菜的水不舍得丢,拿来浇花、拖地、冲马桶,不到天黑得看不见不开灯,轻易不丢用过的东西……“过惯了苦日子的人,都成习惯了。”何耀先老人说。
他要把这几本见证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家庭账本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牢记过去、珍惜现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