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先,社会信用的概念较为宽泛,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多种领域,不仅仅是指经济学范畴在商品交换等经济活动中以契约合同为基础的资金借贷、承诺、履约等行为,它还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和道德准则。围绕发展社会信用而开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然由多个层面的内容组成。从浙江的实践来看,社会信用体系至少包括信用政策法规体系、征信及技术标准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监管体系、信用道德文化体系等方面,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分析其内涵、构成及发展关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有其发展规律和基础,并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程度是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中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需求。美国等国家信用建设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关联,这些国家各个领域基本上不存在发展短板,同时具备较高的居民素质、健全的法律制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高效的信息流动等特征,"木桶效应"同样适用于信用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信用发展的基础不够,水平较低,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信用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在到达5000美元后,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要认识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律,要重视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做到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要符合国情。欧美等国家的信用建设尽管都取得较大的成功,但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如以私营征信服务为主的美国模式;以公共征信机构为主、私营市场运作为辅的欧洲模式(主要指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大多数欧洲国家);以会员制组织和信用中介机构为主的日本模式;另外还有些混合模式等等。并不存在固定模式一说,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一样,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发展模式,而是应在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建设之路。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差异比较大。因此,国家制定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基于以上国情,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将会呈现较显著的层次性、阶段性,各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既要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相协调,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调动企业、个人及全社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