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几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则出现了惊人的负增长,其中光大银行负增长70多亿元,华夏银行负增长80多亿元,中信银行负增长30多亿元,民生银行负增长约30亿元。
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曾向记者表示,该行一季度信贷增长比较慢,因此二季度加快了速度,达到了基本的目标,因此下半年信贷政策会有所控制。
“储备的项目在6月都冲刺了,新的贷款项目需要时间营销。”另一家股份制行公司部负责人则如此解释。
负增长背后的推手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银行信贷“早投放早收益”的历年规律,以及各家商业银行季末业绩考核压力的消失等因素外,一些限制信贷扩张的压力已开始显现。
据记者了解,民生银行7月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资本充足率。
该行一季报显示,资本充足率9.22%,尚未满足监管层对中小银行10%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6月份,民生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了1300多亿,位居股份制银行之首,但大量信贷扩张快速消耗了资本,使得资本充足率已逼近监管红线,但H股上市正在推进过程中,短期内难解近渴。
根据今年一季报,除了民生银行,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仅8.72%;深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8.53%,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已低于10%。
资本充足率也可以为华夏银行7月信贷负增长提供注解。华夏银行近期中期业绩发布会透露的消息,去年下半年该行定向增发后,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1%以上,但随着监管机构逐步提升监管比例,使得上半年公司的贷款投放受到一定的限制,贷款增长低于同业,截至2009年6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已降至10.36%。
“监管领导在今年的年中会议上批评了我们,很严厉。提示我们要注意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比例等监管指标,下半年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据另一位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描述,因此他们下半年必须要调整。
下半年资本充足率将是对信贷扩张造成约束。近期消息显示,监管机构可能引导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2%。虽然目前看来尚不是一个硬性法规要求,但将作为审批商业银行新业务、新机构准入及提升监管评级时的一个指标。
不过,相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小,但在全年目标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他们也需要主动控制信贷投放节奏。
从7月的情况来看,在控制信贷的方向上各家银行几乎一致:首先砍掉的是短期贷款和票据业务。
据记者了解,7月信贷出现负增长的几家股份制银行,其短期贷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而同时,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所有的银行票据融资都出现了负增长。不过,中长期贷款却全部是正增长。
“票据一般都是3-6个月期限的,到了7月到期的比较多,但我们不愿意继续做了,相对来说还是贷款收益高。”一家股份制银行某分行行长表示。
交行研究报告指出,银行倾向于在不扩大甚至减小总体规模的情况下,将到期票据置换成中长期贷款。
事实上,央行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当月票据融资减少1982亿元,对公短期贷款减少581亿元,而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3509亿元。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上半年利差收窄对银行的收益水平产生很大压力,各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收益率较低的票据融资,而随着经济回升态势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低收益的票据融资会在下半年进一步减少。
不过连平认为,扣除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减少等因素,7月实际放贷规模超过5000亿,而且都是投放到实体经济,这是信贷结构趋于优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