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多年来,浙江省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发展方针,积极深化创新主体在技术研发、市场运用等一系列领域的认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期末,浙江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79.35%和501.61%。2010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120742件,专利授权量11464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43.4%。如今,浙江省专利的年申请量、授权量及万人拥有量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位的内地企业名单中,一家成立7年的企业以发明专利授权量442件的优异成绩成功入围,名列第六,更为惊人的是其专利实施率几乎达到了100%。
这家企业就是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截至2010年底,该公司专利申请总数超过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700件,占比达到90%,已获得授权的专利达到1141件。
“企业专利占比的提升是近年来浙江专利工作加快推进的关键。”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龙根说,在他看来,专利不是科技范畴而是经济范畴,它的目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占有市场,形成效益。在这一点上,实施率是界定专利质量的一个标杆。同样,专利保护制度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核心技术,也是保护技术研发机构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整个专利体制的协调有序发展。
一般意义上讲,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自然人。陈龙根介绍说,以前,浙江的专利主要来自于高校与研究机构。与企业、自然人相比,高校有着先天的学术优势。但是同样,在专利实施率上,它也有一定的局限。而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通常是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的前瞻判断为依据的,这就意味着科研项目自其诞生起就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与实际收益。
为推动企业专利意识的增强,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实施“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3个、拥有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2个、国家企业专利工作交流站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722家、市县两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4299家。2010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还根据《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四位一体的优势企业培育认定工作,首批认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43家,新认定省专利示范企业129家,并对2007年以前认定的223家专利示范企业进行了复核。
据统计,至“十一五”期末,浙江省企业专利申请、授权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了7倍和11倍以上,年均增长44.73%、62.12%,其中,企业专利占比从2005年的16.94%、22.24%提升到2010年的42.67%、38.02%,企业正在逐步成长为浙江专利工作的主力军。
在浙西山区的分水江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区小镇。这里制笔企业林立、售笔商贾云集,世界各地的市场上都能看到这里生产的各类笔具。这就是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制笔协会命名为“中国制笔之乡”的桐庐县分水镇。
分水制笔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家庭作坊开始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的分水早已实现了“世界人均一支笔”的生产目标,并向着“世界人均一支好笔”的新目标迈进。
与分水制笔共同成长的,还有一个作用强大的制笔协会。协会具有多重职能,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与政府部门更好地对接,还可以通过非行政手段形成一整套行业自律的规则。其中,对专利权利人的保护就是颇有特色的一环。
“通常来讲,从专利申请的提出到专利授权的实现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尤其是发明专利,相关部门要进行一系列审核,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专利授权还没有形成,如果发生纠纷,只能在事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而这个时候,损失已经形成,专利成果也已经泄露了。”陈龙根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行业协会的自律职能应运而生。虽然协会本身并没有执法权,但是它对企业有着非常强的约束力。一个科技成果形成后,企业可以同时向协会与专利审核部门提交申请。协会经过一个相对快捷的鉴定后,可以为企业提供类似于专利保护的职能。如果发生纠纷,协会可以出面帮助调解,从而保护专利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行业协会还可通过各类培训教育,帮助企业增强专利意识。仍以分水制笔为例,为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笔协会牵头组织了多个培训项目,并与省知识产权局对接,联系专家开展讲座。在协会的推动下,分水镇还投资建成了制笔专利数据库,企业可以通过制笔数据库,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制笔专利信息,避免开发雷同产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约束能力与工作能力。一批行业、企业在协会的帮助下积极应对知识产权涉外纠纷,面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敢于应诉,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比如,宁波打火机行业以技术创新破解企业出口欧盟市场贸易壁垒;温州汽摩配等5个行业开展了知识产权预警研究,指导行业产品的开发与市场竞争;宁波、台州等地区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积极探索企业、公众参与的多形式知识产权保护途径;温州的眼镜行会、烟具行会,在打击假冒伪劣、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1年,伴随着知识产权学科出现在浙江多所高校的招生信息上,如何成为一名“专利代理人”也成了热门的话题。如今,专利代理人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服务贯穿于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各环节。
专利代理服务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以2008年为例,2008年我国共受理专利申请828328件,其中有559687件专利申请是通过专利代理人提出的,代理率为67.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代理率为77.2%,国内专利代理率为62.5%,国外专利代理率为100%。
“一名好的专利代理人必须是多面手。一项技术、创意要变成专利授权需要将技术语言转换成专利语言,并在专利申请书上进行准确、严谨、专业的表达,专利代理人必须精通两种语言的转换;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不是特别突破性的技术改动,通过专利代理人的挖掘,可能变成一项有价值的专利;觉得自己的专利被侵权,或者当上了侵权被告,专利代理人可以最先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协助备战诉讼……”
陈龙根说,多年来,浙江省一直致力于在专利代理服务上下功夫。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设立专利代理机构43家,办事机构26家,从业人员800余人,其中执业代理人267人。温州、杭州、宁波等地创办了一批以知识产权服务园、信息服务中心、托管中心、维权中心为代表的服务机构,开展了专利技术交易与公共服务活动。各地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目标,已建设一批企业、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为企业、行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专利信息服务。
每年,省知识产权局系统都坚持开展专利培训,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仅2010年就举办了知识产权培训班14期。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浙江累计投入培训经费2809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2430期,培训人数达21.1万人次。杭州、温州、湖州、嘉兴等市先后开展专利管理工程师的考核认定工作,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
“专利代理服务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压力,减少因为对专利制度缺乏了解而发生的纠纷,让创新更好地体现经济价值。提高专利代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是增强我国专利审查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将对专利工作的有序发展乃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陈龙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