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科技创新的特色是,一个由政府、民间机构、企业、高校紧密配合的创新平台,具体由政府部门、国家研究理事会、基金组织、企业发展机构、大学和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构成。
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宏观规划和政策制定,分配公共研发预算。政府主管部门包括教科部、国防部、工贸部、环境部等;各部门下属的事业署,如瑞典创新局、国家空间委员会、国家环保署等,承担资助研发的管理工作。另外,瑞典目前约有6个半官方性质的研究基金会,其资金来自社会公共积累,是政府支持创新研发的有效补充。
企业是瑞典科研的主体,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来源于企业。瑞典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社会研发总投入的75%,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以爱立信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为代表的瑞典PCT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大型跨国集团,其研发投入占瑞典企业研发总投入的70%以上。瑞典公司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而立足,因此推崇创新的思想根植于瑞典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型公司,如阿法拉伐公司,其创始人Gustaf de Laval 本身就是一位发明家,他的发明包括离心式分离机和第一台实用蒸气式涡轮机,在工业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一生申请了92件专利,并创建了37家公司。此外,很多跨国公司还在海外设立众多研究机构,搭建创新平台,吸引当地优秀人才。这些企业对科研成果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成为专利申请的主体,而且体现出一定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作为企业科研的配套辅助机构,瑞典有300多个由政府出资成立的企业发展推动机构,负责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融资等服务。
大学是公共研发的主要执行机构。政府研发经费的85%投入到了大学的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尽管政府拨款庞大,但在一些知名学府,如斯德哥尔摩大学、皇家工学院、乌普萨拉大学等,这些经费却只占其科研投入的1/4,其余的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资助。
瑞典在科技创新方面一路领先,其优势之一是大学和企业密切合作。企业资助高校的科研项目,同时招募课题小组参与到企业的科研课题中,这样就把企业的资金、学生的智慧以及学校的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以爱立信公司为例,该公司几乎七成以上的科研项目是委托高校或与高校合作完成的,高校是爱立信公司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高校作为前沿科学的重要研究群体,拥有优质的科研资源,其与企业市场运作充分结合时,能够在产业化方面获得“以点带面”的突破。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瑞典拥有超过380家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分布在三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马尔默-隆德,以及哥德堡。产业基地所在地区,正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皇家工学院、哥德堡大学、于默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等知名学府汇聚地。高校的研究课题与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结合紧密,促进了科研成果向产品技术的快速孵化。企业在高校周边建立科学园区,浓郁的研究氛围与企业的市场导向紧密结合,孕育了北欧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带“医药谷”(Medicon Valley)。如今,瑞典已成为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而就人均生物技术公司、生物技术占GDP的比例两项指标而言,瑞典则高居全球之首。此外,在功能性基因化学、蛋白质组学、再生医学、神经系统医学和科技平台开发等方面,瑞典的研究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