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支撑和推动。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新颖多样的文化艺术产品,无一不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文化产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支撑和推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著名画家达·芬奇这句名言生动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联系。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物化价值和非物化价值两个部分,科技创新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产业的物化价值,而且能提升无形的非物化价值,使文化产业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成长潜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先进技术是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引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既能丰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又能加速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的内涵。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既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视觉审美。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历史表明,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是重大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结果。如无线电技术的运用带来了广播和电视的新生,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传统文化内容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网络游戏、数字视听、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使文化内容更加引人、文化传播更加快捷、文化的影响力更加深远。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还催生了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育和发展。当前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科技发展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和产业革命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前所未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紧紧抓住并用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新机遇,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生附加值和增强软实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动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因为文化产业既要遵循个性化的创作生产规律,又要遵循社会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规律。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必须打破封闭式、“小而全”的文化小生产格局,建立起产业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开放式、分工明确、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国现代文化的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必须大幅度增加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激发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
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从理论上讲是供需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政府的态度和政策对产业的兴衰具有重要影响。韩国电影和游戏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走向海外,日本动漫产业风行世界,无不与本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有效产业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应抓紧对现有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把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内涵。
充分发挥文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市场中的骨干作用;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扶持发展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其走“专、尖、特、新”道路,办出特色,打出品牌,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和现代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创新网络和产业格局。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建设的经验,把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与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包括创意文化街区、数字出版基地、动漫和数字电影产业基地等),并完善园区内公共技术、投资融资、综合服务等保障体系,吸引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以及数字内容原创为主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落户,以企业和人才集群优势,形成产业、经济优势,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创新的先导区、高端文化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进而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加强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创造知识产权作为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和知识产权产业化。进一步强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文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建立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特别是对原创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的侵权盗版行为,切实做到“将利益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提高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加快推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运用,提高工艺创意内涵和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升级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趋势下,应盯住“三块屏幕”(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推动广播、影视、报纸、书刊与手机、网络、游戏、动漫等产业联姻,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手机媒体等新业态,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数字化文化产业群。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强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引擎、网络媒体等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提高文化领域产学研结合能力。目前影响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矛盾仍较突出,迫切需要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与成效。要加快建立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及协作联盟,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文化技术中介服务,积极利用技术产权产易市场,开展文化技术产权交易活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性文化产业原创和研发中心出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引进文化领域的外资研发机构及项目,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再创新,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文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应当树立人才是文化创新之本的理念,切实加大文化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形成文化创新人才高地和人才高峰。应根据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要,构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专业院校、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文化人才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企业家。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文化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文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到文化产业园区自主创业。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陈旧观念和体制障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胆启用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对业务技术骨干可实行年薪制和试行期权等激励制度,鼓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投资收益分配,让全社会特别是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作者:朱步楼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