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也许有一些数据依据,但又能说明什么呢?
当我们承认我们懂得的不多,仍然需要学习的时候,我们会用比较虔诚和尊重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当我们自以为很懂、不懂装懂,然而又实在解释和掩饰不了的时候,我们便往往会启用“异常”,给他人一个似是而非的搪塞。
“异常”是一个很好的托词,凡是我们不明白和不理解事情,大抵都可以以“异常”一言而蔽之。“气候异常”可以为我们解释不了气候和气象现象来遮掩,“市场的异常”,可以是我们的不理解市场规律和经营失误的遁词;“民情异常”更可以为简单粗暴的施政和决策的失误寻找借口。
蜉蝣一定会认定昼夜的变化是异常;种子一定赞同气候变暖的论断;果实只是看到了冬天的降临…。我们仅仅凭借几十年来的有限的了解和残缺不全的数据,来把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浪花定义为“异常”,我们未免也太质朴了。
“全球气候变暖”也许有一些数据依据,但与接下来他们描述的“灾难”毫无瓜葛。
但是如果台上的演员只是玩一个遮遮掩掩的小把戏,我们这些看客也可以报以宽容的微笑,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也有与我们同样的人性的弱点。当他们表演的很好的时候 – 就像我们对待那个小帅哥刘谦,我们还可以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我们知道那些表演虽然是假的,但是第一,他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那是假的;第二,他的表演技巧实在高超。
我们理解那些敬业的专业工作者,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更重要一些,通过夸张和造势获得多一些资源,社会的关注,话语权和权力场上的博弈砝码。比如说“人工消雨”就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领导要求,群众需要,反正最后没有输家:最后雨没有在奥运场馆下,专家可以表功,得“科技进步奖”;如果雨还是下了,也可以狡辩说“如果没有消除雨措施,雨会下得更大”。
但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是,第一,台上的演员给我们编制一个天大的谎言,“把气候变暖”的某些临时现象和“灾难”生生扯在了一起,然后演绎灾难的降临,“世界末日”的迫近;第二,他们的表演才能实在拙劣,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前些年是“厄尔尼诺”,后几年是“反厄尔尼诺”,这几年又是“全球气候变暖”…,一个比一个邪乎,不知道过几年他们又会拿什么来忽悠我们。
十几年前,某个中国的科学狂人发明了一种能够把水变成油的“魔液”,此事曾经在“科技日报”等主要媒体上数次用整版报道报道中还拿出了许多数据,还有科学家的证词。其结果是让全球的科学和产业界看了一次笑话;这次,“一小撮”全球的科学家的联手做局,又让全世界人们开了眼界:原来那些科学家也在大话西游,危言耸听。
“…威胁论”或者“…灾难论”历来就很有市场,符合人类从进化初期和人生早期所遗传下来的对于恐惧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需求就是“灾难片”在商业上能够大行其道的,也是“威胁论”和“灾难论”能够深入人心的群众基础。因为即便是谎言最终破产了,我们总是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来安慰自己 – 很像我们买了保险但最有没有意外发生的心态。但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和某些气候学家的区别在于: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只是说“万一…”;而那些不靠谱的气候学家总是笃定声称灾难的来临,并且绘声绘色。
如我等普通的民众被忽悠了也就罢了,不过是发出几声无奈的惊叹;但是国家的决策机构、世界的舆论也都被它牵着鼻子走就未免过于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