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降低HIV检查,包括记忆力、智能测试,核磁共振、PET/CT等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或是通过腰穿,提取脑脊液,观察是否有成分的改变。但这都不是金标准,金标准必须通过提取脑组织活检,但在临床实践中,开颅活检难以开展。
早期诊断,始终是件难事。如果这种血液检测的准确率能够被证实,它有可能提高临床诊断的能力和速度。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而言,如能早期确诊,就可以通过饮食控制、生活习惯改变,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早期干预,以减缓老年性痴呆症造成的智力衰退。
这是源于肉毒杆菌生产企业Allergan内的科学研究,依靠1000多名患者参与的两项大型测试获得的数据,Allergan成功让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相信,面部注射肉毒杆菌的患者每月出现偏头疼的次数低于那些并未接受这种肌肉麻痹注射的患者。
点评:在国内的神经内科领域,至今尚未听闻这种新突破。因为肉毒杆菌的使用,不仅仅是药物使用问题,还包括注射位置的探讨,必须经国内神经内科专家研讨之后,才能给出统一的判断。
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在大部分情况下,仅需要服用止痛药物就能缓解。难治性偏头痛、每日偏头痛的患者,比例很小。
值得提醒的是,偏头痛很多时候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它也许不是单纯的疼痛,而是由肿瘤、高血压等疾病引发的。因此,患者不应自行用药,而应经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才能确定偏头痛的性质。
自1960年心肺复苏术问世以来,急救人员在过去50年以相同方式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今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决定修订这一急救指南。新的急救指南建议,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急救人员在内的所有救助者,将心肺复苏术的当前顺序颠倒过来,先进行30分钟有力胸部按压,接着再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
点评:这一改变基于近年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原来心肺复苏的急救顺序是A、B、C,即开放气道、给予呼吸、按压心脏,现在的顺序是C、A、B。胸部按压,成为最重要的急救步骤,且按压方法也有新要求:过去每分钟按压100次,如今需至少按压100次;过去按压的深度为4—5厘米,如今至少需5厘米(按压位置为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新指南还提示,如不愿意做口对口呼吸,仅做胸部按压也能救人。
对于现场急救,现在的困难不仅是技术的普及,更多的源于社会因素——很多人担心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而放弃救人。在普及救人常识的同时,更应该先检讨现有的社会道德标准。
6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限制使用文迪雅(Avandia)
今年,糖尿病治疗中所使用的一类药物——罗格列酮类,其药的名字为“文迪雅”,在美、欧分别遭严格限制和退市。美国FDA称,基于使用罗格列酮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能升高的数据,将严格限制罗格列酮的使用,仅用于那些其他药品不能控制病情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使用罗格列酮并从中受益的患者仍可继续用药。但在医生开具这类药物后,患者也必须签字,表明自己清楚相关风险。
点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和卫生部10月15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同时,中国将罗格列酮的适应症从原来的“本品适用于2型糖尿病”,修订为“本品仅适用于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将“有心衰病史或有心衰危险因素”、“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病史”、“骨质疏松症或发生过非外伤性骨折病史”等类型的患者列为禁忌。监管部门要求各药厂修订产品说明书,特别是今年10月30日后生产的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应使用新版说明书。
血管造影是目前检查心血管状况的最可靠方式,但这是一种侵入式方式。现在,研究人员确定了23个蛋白质合成指定遗传密码的基因,利用这种方式检查与心脏病有关的血管阻塞情况的准确率高达83%。
点评:预防心脏病发作,是最普及的医学知识之一,可一旦入冬,急诊室仍会涌入很多心脏病发作的病人。这的确与心脏检测手段不够简便易行有关。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人和女性患者,他们常常出现不典型症状,容易疏忽早期疾病信号。
判断心脏病发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它的出现往往伴随各种疼痛,急诊医生必须注意各种疼痛信号,范围从牙齿延伸至腹部。有时候,病人会以为急诊医生增加了无谓的检查项目,但事实上,心脏病的隐蔽性给人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教训。
再次提醒,老年人、烟龄20年以上的人、糖尿病患者,如果遇到情绪激动、天气变冷、酗酒、暴饮暴食、熬夜等情况后,出现身体不适,应重视心脏的安全。平时,如果不愿意做有创伤的心脏造影检查,患者可考虑做专业的CT——冠状动脉CTA,来筛查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的病变。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今年报告了一项研究:他们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挑选出最强壮的胚胎,最大限度地增加受孕和成功产下小宝宝的概率。借助高速摄像机,科学家能够获知受精后胚胎活动的情况,并由此鉴别出胚胎未来的走向:继续发育下去,存活好几天,亦或是死亡。
点评:两年前的欧洲相关学术会议上,这一项目已经零星地向学术界介绍。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设备,这套视频录像设备能够在胚胎培养箱内工作,并且能根据医生的需求,定时摄下照片。
一般情况下,体外受精之后,医生们会将受精卵放入培养箱中,直到18小时后才做第一次观察,而新技术使得医生能够观察到受精后数小时内胚胎的变化,并可继续观察他们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以及所需要的时间。这些都是临床鉴别胚胎健康情况的依据。这一技术的运用,将提高成功受孕和安全生下小宝宝的概率。对中国的医生而言,只要能够买到这一设备就能应用,但这套设备的价格比较高昂。
点评:目前在临床中,体外的卵子主要在培养液内生活,但培养液能够维持她们的生命,却难以令其正常地生长发育。而布朗大学的这一突破却人为地模拟出“类”卵巢功能,能为体外未成熟卵子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微环境”,让她们找到“家”的感觉。
这一突破对临床很有意义,尤其是卵巢功能受损的女性。目前,女性为某个体外受精治疗周期捐赠卵子时,往往提供了各种成熟和不成熟的卵子,一般情况下,不成熟卵子就不能使用。可如果让不成熟卵子继续生长,就可增加卵子来源。
卵子来源是体外受精工作的难点。一部分女性患有卵巢疾病,无法得到成熟卵子。如果卵子的来源大大增加,就能使更多渴望小孩的家庭受益。
干细胞疗法已获得突破,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能够通过诱导技术,令皮肤细胞培育出多功能干细胞(iPS),而完全无需使用胚胎。今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克服了一个重要障碍,能够加快皮肤细胞的培育速度,并消除了未来可能致癌的危险因素。
点评:在使用皮肤细胞培育iPS细胞时,研究人员需要用到4个基因,而其中一个为肿瘤基因,这使由此培养出的干细胞存在可能引发肿瘤的风险。此次研究团队的工作成功避免了这一风险——当完成转换后,原有的基因将不再被记忆,科学家成功利用另一种被称之为“RNA”的基因,消除了因注射病毒和致癌基因造成的风险。在培育iPS细胞方面,这项技术的效率大约是其他传统方式的100倍。科学家的目标,是能够在未来使用干细胞充当新健康细胞的来源以取代被疾病破坏的细胞。
由于iPS的出现,干细胞研究规避了以往胚胎细胞运用中的伦理问题,它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研究大门。不过,目前的现实意义更多地在实验室,这一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大大拓宽试验所需要的细胞组织来源,为一系列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