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班你再死”或许是不少医生的真实想法,但为何唯独汕头位医生的想法被发展成公共事件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微博”具有很强的发酵作用和复制性传播效应。试想如果医生把“我下班你再死”之类的“雷语”藏在心里,不说出口,抑或跟家人或同事发发牢骚,非但得不到传播,甚至还会赢得共鸣或者同情。而现在将这话贴在社会关注的微博上,有文字、有图片,怎能不让“好事”的网民广为传播。
另一方面是在医患矛盾尖锐的今天,任何一点体现不良医德的细微言行,都可能被网络迅速关注,引起民意强烈的反弹。其实也莫怪网友的捕风捉影、深查细究、穷追猛攻。撇开医德不谈,即便一个普通群众也会对即将逝去的生命充满着尊重、敬畏;更何况是面对病魔,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
冷血微博不仅亵渎了生命的尊严,也让公众忧心忡忡地看到处于“贫血”状态的医德。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权至高无上。即便患者无药可救、病入膏肓,对医护人员来说,只要病人有一口气,我们都要全力施救,做出100%的努力,不给家属和病人留下任何遗憾。换而言之,即使在患者弥留之际,医者也不能不尊重生命。
而审视该医生,在病人危重之时,不仅缺少对生命的最起码尊重,反而写下“我下班你再死”之类医德“贫血”的雷语,其职业心态让人不寒而栗,试想这样的医生怎能担当救死扶伤的责任?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医生群体中存在个别医德败坏者并不奇怪,但此事至少暴露出医院医风、行风建设有问题,“医德”教育供血不足,折射的是医疗管理的漏洞。
其实,冷血微博里的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口是心非,把患者生命当儿戏,治病用药只用贵的不管对的医德败坏者。对于这些人,公众明明知道其中有猫腻,却有心无力,缺少充足的医疗信息和甄别真伪能力,如果职能部门再监管不严,患者也就只得眼巴巴地做“冤头”了。(杨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