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看病,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大医院的门诊大厅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调查结果显示,77.01%的人在选择医院时比较看重的是医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其次医院服务态度也是患者在选择医院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占到51.42%;还有不少人认为“诊疗价格”、“技术设备”跟“医院等级”也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
大部分人在选择医生的时候都非常理智,更看重的是医生的“医术”跟“负责程度”,而不是医生的“名气”或其它。调查结果显示,71.56%的人最看重医生的负责程度;69.43%的人最看重医生的医术;44.55%的人更看重医生的服务态度。
去医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治病,所以大家都认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专家提醒,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医生和医院。病人患病后就诊时,若已明确自己有什么病,可根据患病种类选择相应的专科医院去诊疗。如果不知道自己所患疾病,或者在没有相应的专科医院的情况下,可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效性及疾病的需要,选择中医医院或其他医院就诊。总之,在选择医院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争取早日治疗,早日康复。
随着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希望获得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医院内部惯有的管理机制和思路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患者的需要。
态度决定一切,医生的态度决定患者的一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3.48%的认为自己遇到的医护人员是机械性的回答问题的,甚至有34.29%的人表示自己遇到最多的是医护人员态度冷漠的情况,仅12.23%的人表示自己遇到医护人员态度热情的几率较高。此外,有6成以上的人认为“诊断时间短,几句话就开始写处方”、“医护人员态度冷漠,难以沟通”是让自己最不满意的。对媒体曝光比较多的“红包”问题,仅有20.85%的人表示很不满。
根据调查显示,63.98%的人认为“医院管理体制改善”是能促进医患关系良好发展的;61.61%的人选择“建立医患双方更多沟通渠道”;还有49.53%的人认为跟“医护人员多一个笑脸,多一句问候”都能大大改善医患关系。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可见,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彼此沟通、相互信任应该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第一步。其中,由于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医生是沟通的主导者,他们的态度又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53.83%的人对医生的感觉是“基本信任,但有点怀疑态度”;有26.75%的人对医生的态度是“半信半疑”;仅有8.85%的人对医生的态度是“完全信任”。
应该说,医患关系紧张、矛盾突出,其成因很复杂,其中既有医患双方问题,也有医疗体制的弊端。一方面,医生认为只要符合患者的健康利益,想怎么治就怎么治,治疗方案与患者没多大关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患者的“知情权”。而处于医患关系中弱势群体的病人,在相信医生诊断的同时,面对穿梭各大医院各个诊室后得到厚厚的化验单、手术台上被迫签订不平等“签字协议”,心中也充满了疑惑。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患危机实则是信任危机。
另外,有61.07%的患者表示,为了确诊病情都是会跑不同多家医院做检查的。人们跑不同医院检查的也是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也有专家明确表示,多家医院做诊断是能明显减少误诊的。
随着消费观念的嬗变及卫生保健意识的日渐增强,人们对自身健康与疾病防护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国内在医疗设施与技术手段方面还相对滞后,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医疗纠纷与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49.76%的人表示“不怎么清楚”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28.64%表示“知道一些”;17.96%的人认为是“完全不知道”。此外,受调查的人群中,62.04%的人表示自己不知道医疗事故鉴定实行的“举证责任倒置”是什么意思。
但值得我们庆贺的是,大部分人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还是十分理智。问到“如果您遭遇医疗纠纷会采取什么形式解决?”时,65.17%的人表示会“求助法律”;41.94%的人表示会“找医院理论”;选择“向新闻媒体曝光”的人也占到了32.46%;还有32.23%的人表示会“找医生当事人协商解决”。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医患关系还是处在比较紧张状况中。通过调查,希望更多的人能更加好地关注医患关系状况,也希望政府乃至全社会对于医患关系状况有更加充分而准确的认识,以利于我国健康事业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