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到解放军总医院就医,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一种信任。”解放军总医院把普通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改进工作的“路标”,自去年以来先后推出了门诊挂号多渠道、门诊接诊多形式、划价收费不出科、医技检查零预约等16项新举措,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此外,他们还倾听群众呼声,采取了双休日门诊、夜间门诊、24小时不间断挂号等一系列新举措,被全国医疗卫生行业誉为“更新了医院8小时外的服务理念”。他们增设19个专病门诊、特色门诊、联合门诊,扩建疑难病会诊中心,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措施,广受群众欢迎。
为减轻患者负担,他们还对大型仪器检查实行联合抽查考核制,定期对使用前十位的药品进行合理用药分析,对乱用药物、开大处方等行为进行追究处罚。2007年,该医院大型检查阳性率达80%以上,超过国家对三等甲级医院标准近15个百分点;医疗项目的定价收费,大都低于北京市医保确定的标准。
在总医院泌尿外科的走廊里,记者意外地发现,几名男病号身着白色的棉布裙,在几名护士的搀扶下散步。原来,一些刚刚进行了前列腺手术的老年患者,穿着医院统一配发的病号服后,裆部因摩擦总有不适感。为此,科里的几名护士就用棉布料,专门为这些患者缝制了“病号裙”。
解放军总医院党委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细微之处。为此,他们建立完善了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和医德医风系列行为规范,从服务思想、服务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形象、服务自律和廉洁行医等7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提出“超精细化服务”新理念,每天进行诊前宣教、住院辅导、专家介绍活动,开展了“假如我是一名病人”的体验式教育,在点滴养成中培养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风尚,为患者提供医疗、精神、文化和情感全方位服务。
今年6月投入使用的外科大楼,39部电梯同时运行,入住病人的所有检查、会诊、手术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全部在大楼内即可完成;各病区的电子屏幕上闪烁着“视患者如亲人”、“患者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等医德医风教育标语;屋顶花园、楼内超市等休闲场所,为患者提供了温馨宜人的住院环境。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解放军总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队伍,在赢得一个个“金杯”、“银杯”的同时,更赢得了来自普通患者的广泛赞誉、良好口碑。
今年5月,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一线,有一位戴着助听器、拄着拐杖的长者脚步匆匆。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这一天,卢院士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但是当他听说北川救出一位重伤员时,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会诊中心,全力抢救生命……救灾期间,79岁高龄的卢世璧,一共检查、救治了近千名伤病员。
“只要病人有事,一定要随时叫我!”这是院士王士雯几十年不变的口头禅。一次在抢救一名重症传染病患者时,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当时,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已来不及,“快给我块纱布!”闻讯赶到的王士雯给患者的嘴上放好纱布,立即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那一刻,患者家属震惊了。经过抢救,患者终于恢复了呼吸心跳。
院士,也是战士。闻之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医德与良好医风,在老一辈专家教授群体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传承、延伸至总医院每一名医护人员身上。
对心血管外科主任高长青来说,世上最动听的声音是心脏的跳动声。这位从国外学成回国的青年学子,如今已是早生华发。11年来,他成功主刀完成了3000多例乳内动脉行冠脉搭桥手术,创下了我国微创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连续450多例无死亡纪录。
骨科主任王岩,22年来几乎每天早晨提前一个小时上班,逐一与他负责的病人交谈了解病情。凭着为病人服务的“天职”意识,他攻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一医学领域里的世界性难题,迄今已成功治疗各种患者1万多例。
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石炳毅,在收治一位北京郊区老年患者时,看到老人无儿无女,经济十分困难,就主动上门送医送药。老人不识字,药名记不清,吃的药种类又多,他就在每个药袋上画上图形,头痛药就画个头像,腿痛药就画条腿,老人再也不用担心吃错药了。就这样,他一直精心照顾到老人去世……
三国名医董奉创造“杏林春暖”的故事传颂了一代又一代。如今,解放军总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把“杏林春暖”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用实际行动把一块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满意医院”、“全军为军服务先进医院”的牌匾擦得更加明亮。 (周猛范炬炜王继荣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