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悲剧”上加了引号,是因为不采信宗立成的观点。但对于公众而言,除了期冀“两会”的代表和委员通过议案和提案,为政策决策提供现实民意外,还要看到“两会”应成为社会各阶层充分的利益表达。
事实上,医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医疗卫生单位、医药生产商、药品流通环节、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利益关系。自医疗卫生市场化替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体系,上诉环节被推向市场。在市场化的语境下,“以药养医”实际上是市场化生存的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医药生产商、药品流通环节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才导致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表面上看,“以药养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医药分家”似乎成为医改的核心。但如前述,“以药养医”是市场体制所致,是表象而非实质问题。因此,医改应从体制重建开始,变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公共财政支持下的新体制。
在此逻辑下,“医药分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说新的医改公共性不彻底,不仅医院“吃不饱”,医药产业也会面临资金困扰。在此情势下,医院可能还会和药品流通环节利益勾连,同样会将看病成本转移到患者身上。
因此,试点中的医改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在此过程中,相关各方关切自己的诉求是很正常的。所以,公众可以不同意宗立成委员的观点,但是不可以以道德化的偏激去应对他的“悲剧”说。 张敬伟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