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昨儿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大谈新医改的“阻力”,在“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这么个喜庆的场合,这种“大实话”(无论说到个什么份儿上)显然都值得一听。陈竺说,医改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地方政府,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卫生领域的投入是“消耗”,不是“投资”——干白花钱的事儿显然没人乐意。
医改的问题是政府责任的问题,说白了是政府愿不愿意负责任的问题——用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北大课题组负责人李玲的话来说,197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是32.3%,2000年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15.5%,现在也只恢复到17%,比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都低。这样的投入下,医疗卫生显然跟“公益事业”扯不上干系。
当然,投入不够的并不只是地方政府,所以力推新医改的中央政府才会反复强调自己将带头“给钱”——这笔钱实际也是新医改的第一推动力。正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介绍“新医改8500亿元巨额财政支出”时说的,过去三年,医疗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比例不足3:7,而此次医改,中央财政将明显加大投入,比例将达到4:6。
承认新医改首先要政府“负责任”,而下一步,也许就是承认公立医院盈了多少利——说来可笑,大家都觉着医院进不起,但官方数据显示的却是医院一直“微利”。
前两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再次牵扯出医院利润率的问题。据报道,卫生部有关人士私下透露,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7年间,中国医院平均运营利润率水平最高是2002年的4.42%,最低是2006年的0.64%。其中,不同所有制属性有不同的利润率,如2007年,国有即公立医院的利润率是3.02%,私有医院利润率是-0.12%,该年全国医院总体利润率是3.02%。不过密切关注医疗市场的“社会资本”们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目前公立医院的利润率是10%甚至25%。
如果说公立医院的利润率真的只有3%,也许新医改压根儿就没有必要进行。即使是在“模糊、笼统、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财务混乱”的前提下,3%的利润率也很难让人相信。卫生部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内地医院用于建设的资金为185个亿,其中财政投入只占23%,其余由医院贷款和自行筹集——利既薄至此,医院如何自行筹集?自筹不到全靠贷款,银行对这种“微利”甚至亏本的企业哪来的信心?
因为不敢承认投入不够,所以必须绷着“公益”的皮,因为绷着“公益”的皮、又怕公众将看病难看病贵跟医院利润连在一起,所以不敢明明白白地公开公立医院的利润率——放不下面子,会耽误很多事情,多说实话,承诺“政府必须投入”、“医院合理盈利”,这才是真正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