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中国医患矛盾,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归结为中国医院良心不再。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医院也是一直处于无奈的自救与自卫之中。中国医疗机构主要的“自救措施”有以下几种:
以药养医这个概念在中国可能人所尽知,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内容。目前国内在“以药养医”主要采取在数量、档次、用药时间上作文章。由于中国人普遍医学和药学常识匮乏,更少有人能看懂拉丁文(医药标识中的外语名词多为拉丁语)。因而这一招是最好用的。具体做法为:有进口的不用国产的,有注射的不用口服的,有高档的不用低档的,用有回扣的绝不用基本的,用药时间低于一周将受罚。在在1985年“医改元年”之前,中国医疗机构使用的药物中97.3%为基本药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常用药”,1999年正式医改时,基本药物下降到71%,2005年下降到35%,2007年底下降到5.2%.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除了摆设,不再使用“常用药”。一样是药,疗效并无根本差别,为什么医院不使用常用药呢?常用药是国家定价的,根本没有利润可言,而非常用药则是“灵活定价”,通常医院能获得的毛利润在25-30%之间。其中国产10-15%,进口40-50%,中成药50-80%.据官方统计(保守),2007年,药品收入占初级医院收入的89%,二级医院74%,三级医院48%.医药收入在医院中占内科人员总收入的70%以上,外科人员40%以上。
如果医院按国家要求完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不使用高价药而完全使用“常用药”,如果保持目前国家医疗投入不变,5年之内,100%的初级医院将倒闭,90%以上的二级医院将消失,60%以上的三级医院将形同虚设(高级技术人员将全部消失)。如果国家要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则需要为此增加至少3500-5000亿经费。这点钱对中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白白给钱,也没几人愿意。
根除方法:大幅度提高医疗投入,强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独立第三方法人监管制度。
在所有医疗黑幕中,这是令所有医务人员最感罪恶的部分。中国的过度医疗包括没病找病、小病按大病治,门诊按住院治及延长住院与治疗时间等。这种现象在中国任何一家医院都存在,不论其什么等级,也不论其是公立、私立还是军队的,都一样。据2005-2007年部分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我国初级医疗门诊治疗患者中,15%不是患者,55%的门诊治疗患者达不到门诊治疗标准,50%以上的住院患者达不到住院标准,平均延长治疗时间2.5天;二级(县市)医院门诊治疗患者35%达不到门诊治疗标准,44.2%的住院患者没有达到住院标准,平均延长治疗时间3.9天;三级医院(省部属)门诊治疗患者15%达不到门诊治疗标准,13%的住院患者达不到住院标准,平均延长治疗时间4.1天。这部分收入多少无法统计,但估计应占门诊人员收入的50%以上,内科人员25%以上,外科人员15%以上。患者平均多开支医疗费在15-20%左右.
根除方法:加大医疗投入15%,建立国家基本治疗制度、建立独立第三方法人监管制度(目前世界上有至少52个国家已实行,中国至今没有片言只语)。
根除方法:大幅度提高特殊治疗与手术收费标准,体现专业人员真实的劳动成果。建立国家基本医疗合同制度、独立法人监管制度(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实施了这一制度)。
这部分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在所有医院都存在,但在中国大多数医院是存在的。增加医疗项目具体表现在不分青红皂白检查“标准化”、治疗“配套化”、康复“定期化”上。从某种意义上,增加医疗检查项目是医院辅助科室生存的根本。在多数医院,不论你是什么病,检验的三大常规(目前种类已因“科技进步”比5年前提高了至少10倍),X线、CT/SCT/MRI、B超/彩超等都被列入了常规。而内镜检查中,不论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不论什么病,都将液体分析、病理活检等作为了常规。同时,这些检查还经常人为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特殊治疗的“指针”。以我个人的体会,患者在进入住院部手术之前,70%以上的检查和检验是无用的,同时其在门诊时做的检查由于缺乏针对性,50%以上的特殊检查在手术前必须重做。这部分增加患者负担在总医药费中约占5%,是辅助科室人员创收的主要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不少大型综合性医院,尤其是担负着科研任务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省部级医院正在兴起“新技术热”,这些“新技术”中,90%以上是未经国家批准的、尚处在试验阶段的治疗方法。这些收费极其昂贵的“治疗”不仅是违法犯罪行为,也可能对患者造成致命的伤害。
根除方法:尽快确立国家检查标准和医疗备案制度、建立独立第三方法人监管制度。
我们平时看到的医药企业与流通商都是“一脸无奈”的样子,似乎他们也是“以药养医”的受害者。其实不然,他们是“以药养医”的最大受益者和创始人。2007年,中国医院使用药物和器材99%来自于国内医药企业,全国药企销售的药品和器材总值为6237亿元,其中4500亿以上销售给了医院。国家实行由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标制度”后,2007年,实际中标并被医院采购的药品和器材价格比市场零售价高出2-40倍,平均高出3倍以上。如果以欧美国家国内销售价格计算,中国同类药品的零售价高于国外4-80倍。这些差价所产生出的巨大利润由药企、中间商、工商、税务、药监、卫生等系统共同瓜分。而医院获得的利润在其中不超过10%.也就是90%以上被这些企业或机构拿走了,因而,以药养医是假,以药养企,以药养商,以药养政才是真。
根除办法:取消现行《药品招标制度》,禁止医院直接采购,建立独立第三方法人代表制度,全部国产药品和器材必须完全与国际接轨,向世界敞开医药市场。
在中国医疗体制中,人们很难将药监系统挂上钩。然而,在今日中国混乱不堪、黑幕重重的医疗体系中,它却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在“三鹿事件”中大出风头的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管总局及其下属庞大的分支机构掌管着中国市面上和医院里流通和使用的绝大部分药品、器械的鉴定、审批、定价、监测权,也是中国医药市场最大的乱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使用的西药99.3%是仿制的,但名称五花八门,同一种药因名称和包装的更换最多者已变成了87种药,价格差异最高达到了120倍。中国西药平均价格比美国高4-6倍,比日本高3.8-11倍,而中国的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1/10,日本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