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荣集团总裁中内来说,1945年二战结束时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战败日本兵在菲律宾的热带丛林里拼命挣扎,睡觉都得睁一只眼睛,防备自己的同类随时可能饿极了把自己吃掉。在中内的回忆录里,这段经历奠定了他从商最重要的准则:“不相信任何人”,“只作第一,不作第二”。这一原则将他推向了零售业的王座。
二战后,中内回到日本,接手父亲的杂货店,并逐步把它培养成日本最大的零售王国。有着二战残酷经历的中内在日本战后兴起的黑市贸易中如鱼得水,按其传记的说法:“除了毒品和女人,他什么都卖。”中内以每克39日元的低价卖牛肉,比市场一般价格便宜了一半,很快垄断了全国的牛肉市场,此后,从肥皂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内如法炮制,低价抢占市场,很快建立起现代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内在日本率先推广使用收银机,六十年代,第一次在日本推行打折销售。九十年代,中内的大荣集团拥有300多家企业,包括酒店、餐馆和一个职业棒球队,收入高达400亿美元。
同日本所有的家族企业一样,大荣的成长是以银行财团“慷慨”的资金支持为基础的。九十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银行为了不让自己的贷款泡汤,更加慷慨地向危机四伏的企业放贷,企图靠“输血”度过难关。据日本一家媒体近日对66家日本企业所做的统计,他们的债务均超过10亿美元,而股价仅有200日元(合1.6美元),66家企业债务总和超过2600亿美元,是阿根廷国债的2倍。其中,仅大荣公司的债务就高达176亿美元。
战后日本经济的贫血病使日本银行在贷款时很少考虑公司的品质和还贷能力,而当时的日本也缺少丰田和索尼这样的跨国公司,大多数公司的消费市场停留在日本国内,其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3,而债务却是美国同类公司的2倍。
在日本,一种习惯的说法就是规模决定一切。“如果你欠银行1万美元,这确实是个问题,但如果你欠银行1000万美元,你们就成了伙伴。”大多数银行的债务大户往往与银行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大企业在银行董事会里有自己的席位,有权决定银行管理。
中内用了短短的20年把自己塑造成了日本的超市大王,随后便开始在房地产领域大肆扩张。据人民网消息,80年代房地产热使日本经济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中内在城市郊区和小县城圈地,将大荣超市开到日本每一个角落,利用地差效应积累的资金,中内再向银行贷款,兼并对手,或再圈地,开卖场。
银行家与中内共舞,这个极具日本特色的扩张渐渐失去理性,宾馆、便利店、餐馆、快餐店,中内的触角伸向大众消费的每一个领域,中内甚至斥巨资买下了一家职业棒球队。
九十年代,经济泡沫逐渐破灭,但中内的舞步并没有停止,反而在银行的主动“输血”下,变得更加疯狂。1994年,大荣集团一举兼并了3家零售企业,中内家族麾下的企业达到了356家,销售额超过2.6万亿日元。中内还买下了夏威夷最大的超级百货市场,耗资10亿美元,为自己的棒球队建造了一座豪华球场。
疲软的日本经济和逐步扩大的坏账率,终于支撑不住中内的如此折腾。1996年,大荣集团的运营收入下降了93%。截至2000年中期,大荣的债务高达300亿美元。81岁高龄的中内已经宣布退休,但仍在幕后主宰着这个商业航母,一个时代的传奇是否因此而搁浅,银行与企业再次联手,是…
会重蹈泡沫经济的覆辙?这恐怕是中内这一生难以回答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