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颈神经根或脊髓,出现相应支配区域症状和体征的病症。其发病与颈部损伤和椎间盘退变有关,多因颈部突然的、幅度较大的、无准备的过度活动而急性发病,少数可慢性发作。近年来由于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伏案工作时间增长,发病率不断上升。
颈椎间盘较腰椎间盘薄而弱,髓核居中央偏前,后外侧有钩椎关节保护,椎间盘突出主要突向椎体后方,亦即椎管的正前方。颈3~颈7神经根在脊髓发出后与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相毗邻,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突出后可刺激或挤压神经根。由于颈椎管内含脊髓和其膨大部分,颈髓两侧的齿状韧带将其固定于椎管中央,神经根发出后即横行入椎间孔(管),因而颈髓的活动度远较下胸及腰段为小。颈椎间盘突出虽较腰椎间盘突出少,但因脊髓不易代偿性移位,故容易受压出现症状。
1.外伤劳损颈椎是脊柱活动最大的部分,易受外伤和劳损,颈椎过伸位损伤和屈曲性损伤易导致颈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使神经根或脊髓受压,产生相应临床症状。积累性损伤也是颈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轻微外伤即可诱发颈椎间盘突出。
2.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年龄增长,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椎间盘退变。颈椎间盘脱水退变时,钩椎关节磨损增生,颈椎髓核偏前,椎体后缘受力较腰椎多,因此颈椎间盘突出造成脊髓病亦较腰椎偏多。常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男性的C↓(5~6)和C↓(4~5)椎间隙。
1.临床表现
(1)有颈部外伤史或长时间低头位工作的职业史,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颈痛史。
(2)颈部、肩部、上背部剧烈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神经痛,多急性起病。
(3)颈部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向患侧侧屈时疼痛加重。
(4)下肢无力或下肢痉挛,行走有踩棉花样感觉,胸腹有束带感,甚至有大小便障碍。
(5)部分患者出现颈交感性眩晕症状,眩晕的发作往往与疼痛呈正相关性。
2.检查
(1)颈项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肌紧张,病变节段棘突及棘突旁压痛阳性。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硬膜内压增高试验可引起放射痛加重。但行颈椎拔伸试验时,部分病变节段成角严重的患者可反应为上肢放射性神经痛加重,称反阳性。
(4)受累神经支配肌肉肌力减弱,多波及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手的握力减弱。
(5)脊髓受压者可有膝,踝反射亢进,踝阵挛,巴彬斯奇征阳性等。高位颈髓受压者也可出现上肢腱反射活跃、霍夫曼征阳性等体征。
(6)X线检查可见一些非特异性的失稳征象,如颈椎前后缘连线成角、椎体前倾、椎体后倾、颈椎滑脱、病变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等,但椎体后缘骨赘并不明显;MRI显示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内,压迫颈神经根、硬膜囊甚或脊髓。
(7)肌电图、神经诱发电位检查:利用肌电图及神经诱发电位检查可客观评价神经功能改变及观察治疗效果,并提供定位诊断依据。受累上肢肌肉力量减弱,腱反射抑制,皮肤感觉减退。
1.颈椎病无明确外伤史,或在外伤前即有颈椎病的症状,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可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影像学显示骨赘和椎间盘共同构成致压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且往往以前者为主。
2.颈椎管内肿瘤无外伤史,起病一般较缓慢,影像学可提供重要的鉴别依据,髓内肿瘤分辨较容易,髓外肿瘤与椎间盘有明确界限。
3.肩周炎、胸腔出口综合征主要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肩周炎仅有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而无神经功能异常。胸腔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酷似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但颈椎MRI却未见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受压,胸片可显示胸腔上口狭窄或颈肋等。
治则:松解颈项肌群的紧张,调整颈椎空间排列位置,减轻颈髓和神经根受压状态。部位及取穴:颈部、肩部、背部、上肢部;风府、风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手三里。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拨法、捏法、拿法、压法、摩法、推法、点法、拔伸法、扳法。
操作:
(1)用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按揉法在颈项部督脉、膀胱经循行路线上操作3~5分钟。
(2)用拨法拨颈项结节样、条索状物压痛点处,约2分钟。
(4)用捏法或拿法或按揉法在上肢部操作3~5分钟。
(6)用一手扶患者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颈侧部肌肉)左右各1次。
1.急性期宜佩带颈托制动。避免乘坐高速汽车,以防紧急制动时引起颈椎挥鞭性损伤而导致高位截瘫。
2.合理使用颈椎,避免长时间连续低头位工作或看书,提倡间断性颈椎活动。
3.宜卧硬板床、低枕休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注意颈部保暖,免受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