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企业所进入的行业有相关性,但并不相同。兼并之时,A企业在行业内已有较大规模,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带有本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B企业同样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其企业性质与A企业不同,同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带有行业特点。
A企业兼并B企业之后,希望B企业的业务能成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希望能借助此次兼并在B行业立足并长期发展下去。因此,对B企业进行了文化整合,这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发展规划、经营方针、人事安排、财务制度等等。我们这里不说这些,只说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核心理念。
A企业认为,自己发展这么多年,并逐步壮大,支撑自己最根本的是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于是采取了文化输出的方式,将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理念层内容向B企业输出。不难想象,这是要遇到B企业反弹的——改变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容易,但要改变其内在价值观很难。于是双方的融合就遇到了阻力。
此时,A企业采取了比较彻底的做法——既然改变不了,就换人,找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近或一致的人来管理B企业。于是,从B行业内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这样的好处在于,职业经理人要接受聘任,就必须认同A的价值观,而他又了解B行业的游戏规则,理论上就能够将A企业的价值观输入B企业。确实,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阻力很大,毕竟B企业仍有大量原有员工存在。这个时候,理论上,如果A企业要继续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最彻底的做法依旧是换人——将B企业原来的员工陆续换掉。当然,这是理论做法。要知道,如果将B企业原有的员工都换掉,B企业还剩下什么呢?A企业兼并B企业的意义还在于哪里呢(二者之前不是竞争关系,因此兼并不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A企业要继续在B行业发展,岂不基本上也就等于从零开始?学费昂贵!所以,这种做法在实际中不可行。
刚才说了,A企业在B企业换掉一些人后,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短期过后,B企业的状况依旧不乐观。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依旧可以从企业文化上找原因。
我们已经知道,企业文化由内到外分为四个层次:核心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形象层。我们也知道,这四个层次是统一的。那么也就是说,核心理念层变了,后面几个层次就要变化。B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适应于B行业的。现在A企业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层输出给了B企业,那么也必须改变B企业的后面三个层次。当然,后面三个层次的改变相对容易,尤其形象层。问题在于,这四个层次都改变了,B企业从文化上也就与A企业相同了,但A企业的文化是适应于A行业的,上面说了,A、B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那么,A企业的行为方式能保证适应于B行业的游戏规则吗?在这里不能。于是A企业发现,即便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了,却难以适应于B行业。于是也就出现了短期过后,B企业状况依旧不容乐观的情况。
此时,A企业面临如下选择:
1、继续坚持文化整合,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但至少短期内(甚至长期内)难以适应B行业,为此而承受巨大成本损失。
2、停止输出,让B企业保持原有价值观。但二者能否长远走下去是个问题——道不同不相为谋。
3、舍弃B企业,承认兼并失败。如此一来,之前的努力彻底付之东流,用昂贵的成本买来了一个沉痛的教训。
4、A企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来适应B企业和B行业,以求得在B行业的发展。但为了一个B企业就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值得,对A企业来说是个挑战。
A企业选择了第一种,但不得不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不再追求B行业内的发展,基本上放弃了B企业的业务,而将其作为自己原有业务的辅助品。
这个案例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我们不能说,只要做好企业文化,企业就一定能够发展壮大,但做不好企业文化,带来的代价一定是不容忽视的。企业文化带来的可能不是眼前利益,但影响的是长远发展。
我记得之前曾经说过,研究企业文化,还必须考虑行业,我想这个案例也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为什么我们主张企业要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就是要回答我是谁、我想做什么。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想在做出战略决策时,就可进可退了。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再来看摩托罗拉的做法,我想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跨文化管理上,全球跨国公司摩托罗拉主要有四种模式:
我们对比一下A企业的做法,A企业阐明了自己的价值观,但未按B行业的标准阐释自己的价值观,也没有为了B企业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最后通过换人可能会做到价值观一致,但兼并的意义还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