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使一些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并出现资金严重短缺。此时,海外并购对中国企业来说究竟是抄底的机遇,还是甜蜜的陷阱?
带着这一问题,《第一财经日报》本周三专访了美国道衡财务咨询(Duff & Phelps)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William Synder。
《第一财经日报》:美国目前存在哪些适合中国企业的并购机会?
Synder:我认为在欧美,尤其是美国,目前有着一系列并购机会,行业涉及制造、科技和消费品等。这其中有不少经营模式好的公司,如果没有信贷危机令其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来支持日常资金周转,这些公司现在应该是盈利的。这些在困境中的公司是中国企业很好的并购对象。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取得先进的技术、在美国本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对于有意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而言,都将是有益的策略性资产。
在金融资产方面,目前价格在低位的可转换企业债券存在吸引力。如果这些公司能够通过重组而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些可转债可变成证券资产,股价上升后可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第一财经日报》:相比私人和上市公司,哪一种公司是更好的并购对象?
Synder:在信贷危机的当下,私人公司可能是更好的并购对象,因为他们比上市公司更难获得融资。同时,由于很多中国企业是首次进行海外并购,而兼并私人公司的规则相对简单,所以前期还是做一些简单的并购更好。在财务信息方面,尽管上市公司有更好的信息披露及透明度并接受严格的监管,但一些私人公司也有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尤其是那些大中型企业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审计。
《第一财经日报》:在这些并购机会中隐藏着哪些风险?
Synder:不管是并购整家公司还是部分资产,投资者首先应该真正懂得他们买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应该特别小心那些复杂的金融工具,这些衍生工具往往包含好几层合约,要彻底理解它们就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换言之,投资者要分析并理解基础资产,而这是一个艰难和费时的过程。例如,一些公司可能拥有资产支持证券,如按揭抵押证券,投资者需要了解借贷者情况、物业地理位置等细节,从而准确认识这些资产的违约风险。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些生产型企业在购买大量原材料的时候,同时购买了对冲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衍生工具,一些大企业这些对冲头寸还颇为巨大。
同时存在的还有法律风险,比如证券诉讼和破产。认识美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纠纷的解决过程对于中国企业十分重要。举个例子,我们知道现在有一些中国公司正处在一个痛苦的状态中,因为他们是一些近期宣告破产的美国公司的债务人。美国第二大电子零售商Circuit Cit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公司最近破产了,但它还欠着不少中国供应商的货款。但我们却发现,这些中国供应商似乎因为觉得美国的破产体系太复杂,而没有做任何努力通过法律程序来争回自己应得的钱款。这些公司应该有意识去雇用一些合适的法律和财务顾问来帮助他们,来为他们争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