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职教资产流动重组是由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传统的职教产权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国有国营的办学模式使政府成为教育唯一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学校没有财产权,不具有主体地位,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传统体制下,国有学校的财产权只能由国家来行使,而代表国家行使产权的又是多个部委和各级政府机构,由此造成了条块分割的格局。学校产权缺损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国有职教资产的“封闭性”,即国有职教资产画地为牢被闭锁在分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行业部门所属的学校内,这些资产长期处于沉滞、沉淀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这是国有职教资产使用效率极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体制下,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纯消费的事业,学校是非经营性组织,拥有的只是一种维持社会事业活动的财产支配权,教育资产不属经营性资产,“不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因而,在我国经济学理论中国有资产一般不包括国有教育资产。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只有“国家观念”,没有“市场逻辑”,国有学校捧的是“铁饭碗”,吃的是“皇粮”,既没有教育成本核算的外在压力,也没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在要求。由于学校是典型的“公益事业”,我国历次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没有能触及产权问题。“产权不清”和“产权虚置”也就成为国有学校教育资产低效营运或无效营运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稀缺的教育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教育成本,高效营运教育资产,提高办学效益也就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但学校如果不具备产权主体地位,教育资产不能流动重组,学校不能在竞争中实行兼并、联合、分立,那么,学校也就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在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现实条件下,教育资产的流动重组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其次,职教资产重组是盘活存量国有教育资产,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调整教育布局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小而全”、“小而散”的学校布局结构。由于分部门平行办学,形成了条块分割、重复投资、各自为战的格局,存在诸如学校和专业设置重复、专业规模效益低、师生比高、设备设施闲置等问题。根据世界银行职教专项贷款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为1:20左右,而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师生比在1:1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实验开出率仅为60%,专业实验开出率仅为40.6%,实习开出率仅为43.8%;还有部分设备、设施长期闲置不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要提高国有教育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盘活教育资源,就必须推动学校资产的流动重组,实行国有教育资产产权流动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对自己的资产,除自己直接经营外,完全可以进行产权转让。我们认为,只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产权也可以转让。出售一些经营不善的国有学校或教育资产,收回其相应的代价,另行向效益高的学校投资,这是合理行为。只要价格合理,卖出的是实物,收回的是资金,原则上是等量的,并无损失。从教育的资本成本看,其生命也在于不断增值,其效益越高,生命力越活跃。我们不能受自然经济观念的束缚,要克服产品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资产管理的陈旧观念,对财产只是实物的绝对占有和贮存,不讲周转,不讲投入与产出,宁肯让资产闲置腐蚀,也不出让作其他有利的经营。通过租赁、兼并、拍卖等形式进行职教资产重组,不仅可以盘活教育资源,也可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学校组织形式。
再次,资产重组是转换国有职业学校经营机制、增强国有学校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在产权国有的办学体制和单一的政府投资政策下,政府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体,既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又是教育资源的管理者,学校只是政府教育计划的执行者。由于缺乏主体产权制度的激励和约束,学校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国有学校普遍存在效益不高,债务沉重;活力不足,竞争力差;风险意识少,后劲不足等问题。一些国有中等职业学校由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环境,完全丧失了生存的能力,濒临倒闭。究其原因,政校不分,产权关系不明晰是其根本原因,政校不分,带来了国有教育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不明确,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积极性。因此,从转换国有学校经营机制的角度看,通过资产重组建立学校法人产权制度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要靠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要靠规模效益。只有在实现了规模效益的情况下,学校才能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学校也只有实现了规模效益,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资产流动重组,使劣势学校的人、财、物向优势学校集中,使分散的小学校的资产向重点示范学校集中。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和节约国家增量资金的投入,又能借教育内部扩张来扩大学校的规模,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最后,职教资产重组是改革国有职业学校组织形式的迫切需要。国有学校的公有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的财产组织形式;二是公有制教育组织运行的价值形态。但就国有学校质的规定性来说,国有学校公有制特征所反映的本质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而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组织结构在学校内部有多种结合形式,不同的结合形式就形成不同的学校组织形式。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学校就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组织形式。改革国有学校的组织形式,关键是改革财产组织形式,也就是建立合理的教育产权制度。同时,要建立新型的学校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现有的学校领导体制具有强烈的封建“官本位”色彩,这种类似于文官体系的行政级别带来了教育管理上诸多问题。因此,应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改革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财务制度等,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来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