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认涉税风险控制措施在企业内部已经落到实处,并取得相应的效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监控实施效果是非常必要的。监控实施效果就是再检查涉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对涉税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总结的流程。目的就是要查出:
必须要注意的是,涉税风险控制是一个过程,上述活动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上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企业保持对涉税风险连续的识别、分析、计量、控制及改进的能力,所以上述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日常经营行为中,以应对企业所处的快速变化环境。
税务内控可以让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以采购循环为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存在很多风险控制点,在税务内控管理上大有文章可做。采购环节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商家是否符合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条件;在签订合同时是否就已明确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的发票是否符合抵扣条件;是否能在90天内取得可抵扣发票并及时传递;汇总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后附清单是否相符;取得的发票是否能够及时认证;不符合抵扣条件的是否能及时准确转出进项税。这些问题看似不太重要,但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应重视基础性问题,加强日常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手册,按照业务发展和运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工序,以保证产品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务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比如,“90天内取得发票并及时传递”的问题,发票取得一般经过采购员和财务科发票审核岗两个岗位,虽然只是两个岗位,但一旦发票超过抵扣期限造成进项税额无法抵扣,造成企业直接损失而追究责任人的时候,往往因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大多数企业无法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上。如果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工具不健全,就无法分清责任,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了。加强此环节的税务管理应该增加一个工具,即为避免因发票取得延期而导致税收损失的风险,可以设计一个发票传递台账,清晰记录下发票传递的轨迹,将发票途经各岗位的时间落实到书面上,促使各岗位自觉履行职责,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可见,为企业提供控制风险的工具就是内控体系对企业的作用体现。
作用三:提升员工素质,提高法律遵从度,降低交易风险,避免核算风险
制定好内控手册,并不等于完成了内控工作,内控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单位高层领导的重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对各涉税岗位进行培训。培训要包括税收政策、内控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法律遵从度,提升员工素质。另外,内控制度不是静态的,随着交易内容、核算体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实践一段时间后,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内控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风险和核算风险。
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很多企业被迫放慢发展步伐,甚至错失发展的好时机。而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弥补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管理滞后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足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