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一法律问题,性质界定都将是关键。出资的继承,就是出资的转让,只不过这种转让不同于股东间的协议转让,是非股东间的无偿转让。当然,继承人是股东的,属于股东间的无偿转让。
“所谓出资转让,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将自己的出资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新《公司法》72条用“股权转让”替代了原来的“出资转让”)根据《公司法》,出资转让可分为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出资的继承一般来说属于全部转让,继承后的分割不能认为是部分转让。
从继承法的角度看,继承,是指将死者生前所有的于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制度。而且,我国《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物为财物的债权等。”代表死亡股东股权表现形式的出资证明书,虽然由于股东的死亡不再是股权的表现形式,但它仍然是一种可获得分配利益的凭证,具有有价证券的性质,是可以被继承的。当然,继承人只能是自然人,而且继承的出资也不可能是死亡股东原始的出资本身。 “对出资的继承,并不是对出资的财产本身进行分割,否则将使得公司注册资本减少,与法律规定不符。股东出资后,原属股东的财产归公司所有。” 通过上面的分析,股东的出资是可以继承的。出资的继承,使得原股东的出资转移给继承人,导致出资在不同主体间流动。
根据公司法理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用于出资的财产是其合法财产,该财产一旦用于出资即物化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产而由其享有所有权。但是,基于出资行为,股东取得了与出资财产等值的股份份额,该股份份额表现为一种财产权益即股权。”股权既非纯粹的财产权,亦非纯粹的人身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指股东专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投资收益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出资转让权等;共益权指股东为自己的利益同时兼为公司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表决权、选任管理人员权、提案权等。自益权与共益权都是股权的权能,二者统一于股权之中,不存在享有自益权而无共益权的股权,也不存在享有共益权而无自益权的股权。基于股权,股东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分得利润,并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所以,股权是一种以财产性为主导的兼附人身性的综合权利。
我们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股权本质上是社员权,即股权的存在、享有与行使须以取得股东资格(社员身份)为前提,股东资格丧失也就意味着股权的灭失。股权属于社员权,而社员权既非身份权,亦非人格权,更不是财产权,所以从人身权与财产权的角度来分析股东资格或股权的继承与否,其前提就是错误的。主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股权为社员权乃是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资两合性这一本质特征,建立在资合基础上的人合性决定了公司的社团团体本性,所以作为公司这种社团的成员的股东享有行使的股权属于社员权应无疑问。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继承人继承的并非是以出资证明书为表现形式的股权本身。换句话说,原股东死亡后遗留的出资与其生前所享有的股权之间已没有了联系,其生前所享有的股权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股东资格的丧失而消灭,遗留下来的出资已不再是股权的表现形式,仅仅是一种可获得分配利益的凭证(出资证明书)。基于此凭证而获得的“分配利益”并不是行使自益权的表现,因为自益权仍然是股权的权能。只有具备股东资格才能享有并行使股权,既然原股东已经死亡丧失股东资格,也就不存在先继承股权进而继受股东资格的问题了。所以,股权是不能继承的,股东资格也只能重新取得。
所以,出资的继承,是出资的转让。但是,这种转让不同于原《公司法》第35条规定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的情形。出资的继承,实质上是法定的财产继承,而原《公司法》第35条规定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已包含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出资在转让之时代表着股权;二是转让出资的股东在转让之时仍然是公司股东。所以,一旦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继承人就取得股东资格(隐含在该条中),享有并行使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