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星级饭店或者街头,经常能见到一对对外国夫妇或怀里抱着,或小车里推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儿童,与一般的旅游者不同,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领养中国弃婴。从1989年到2006年,单是美国家庭就收养了5.5万名以上的中国孩子。除美国外,中国收养中心还向丹麦、芬兰、西班牙、法国、瑞典、冰岛、爱尔兰、荷兰、挪威、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14个富裕国家开放。
加拿大移民部门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人每年自海外国家和地区,大约领养2000名孤儿,其中大约有半数来自中国大陆。而多伦多市是这些儿童安居加国的首选之地,人数最多。而近年蒙特利尔市民领养的孤儿人数,也有大幅上升的趋势。2001年和2002年,收养的中国儿童人数分别为618名和771名,数量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俄罗斯儿童的数量。据统计,从1995年至今,加拿大已从中国领养了5500名孤儿。
近些年来,北欧尤其是瑞典成了从中国收养儿童的“大户”。据瑞典国家统计局统计,仅2004年就有497名中国孩子被领养到瑞典家庭,中国也成为瑞典在海外收养孩子最多的国家。
据民政部的官方数字,2005年被国内外家庭收养的孤儿、弃婴5.1万人,其中:被外国人士收养1.3万人。被国外收养的儿童,几乎全部是孤儿和弃婴,当然,所有儿童都有严格的领养手续。
现在,领养中国孩子在美国华尔街上流社会的精英人士中非常流行,他们大多是顶级商人、投资家、银行家和华尔街其他炙手可热的人物。
最近从中国领养一个女孩的金融界头面人物是马特·安德森。他是世界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大本营投资集团的老板,和妻子已有3个男孩,但他们仍踏上了去中国的情感之旅。与很多被领养的中国孩子一样,他们领养的孩子也是女孩,来自湖南,只有10个月大。
领养中国孩子的金融界其他名人可以列出一长串,包括纽约纳斯达克资深通信副总裁贝瑟尼·谢尔曼,以及很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等资本中心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人。或许这个群体中最有名的要算是“财富500强公司”的顾问、畅销书作家费思·波普康了。
纽约投资银行——威斯敏斯特联合银行总裁约翰·奥谢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最近这次商务之旅是他第16次飞往中国。对他来说,领养中国孩子一点都不令人惊奇:“你会看到,华尔街和其他地方的美国家庭经常在航班上带回孩子。”
与华尔街商界要人一样,很多演艺界名人也领养中国孩子,包括女影星梅格·瑞恩、歌手史蒂文·柯蒂斯·查普曼、丹·马里恩、罗伯特·琼斯等,还有CBS新闻华裔主播徐广美。
仅去年,美国人便领养了约6500名中国孩子,迄今中国仍是美国人领养外国孤儿的首选国家。
据统计,领养中国儿童的海外家庭大多是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乃至副总统等社会名流亦不乏其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富有的家庭,全部把领养的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不但悉心抚养,还立下遗嘱,将个人资产无偿留给养子或养女,并到政府的公证机关办理了相关法律手续。这种真挚的博爱精神,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
中国的儿童福利机构对涉外收养始终持积极态度,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各级福利院的收养压力。据了解,目前国内参与涉外收养的福利院有200多家,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其中,广东省开展跨国儿童收养事务的福利机构达37个。福利院无法代替家庭环境,而后者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涉外收养在减轻福利院负担的同时,也让相当数量的孩子获得了家庭温暖,这大大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
此外,中国收养中心还出台了《委托收养组织为病残儿童和大龄儿童寻找收养家庭的实施办法》,所参与的外国收养机构已由当初的6家增加到目前的20多家。与以往相比,外国收养人更多的已开始关注中国残疾儿童和大龄儿童,许多外国人表示,他们愿意收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如失明、肢残、患心脏病等的儿童。在外国收养者中,80%以上为美国人。据统计,2005年,美国家庭共收养了7900名中国儿童。
罗伯·摩尔在美国微软公司任软件工程师,太太是马来西亚华侨。7年前,他们前往中国,在完成了各种必要的收养手续后,在江西抚州收养了第一个女儿蕾玲。摩尔夫妇对大女儿疼爱有加。一天,小蕾玲对爸爸妈妈说,她想要一个妹妹。于是,摩尔夫妇又从江西丰城带回了佳玲——他们的小女儿。
摩尔夫妇说起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就滔滔不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吗,5岁的蕾玲有很多惊人之举。她的记性好极了,观察力更是一流,只要我们带她到曾经去过的地方,她总会嚷嚷说,她以前来过的。”他们还说,佳玲是姐姐的“小尾巴”,但和姐姐很不一样,不像蕾玲那么活泼好动,性格很温和。“蕾玲和佳玲是上帝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摩尔夫妇兴奋地说。
今年18岁的武梅介绍:在她11岁的时候,远在美国的一对热心夫妇通过电脑网络知道了她的相关情况后,来到中国办理了对她的领养手续。到美国时,家中已经有了一个自11个月就被领养、如今已满3岁的中国妹妹苏妹。后来她的父母又从美国其他领养家庭中领养了小她1岁的二妹明胖。刚刚到美国时,由于年龄较大,语言障碍成了她融入这个家庭最大的困难,但在家人的耐心帮助下,她很快便克服了这个难题,并顺利开始了学业。她们的美国父亲是一位电脑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教师,对姐妹三人就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无论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随着领养家庭群体在美国社会的逐渐壮大,许多配套的文化活动也随之兴旺起来,其中包括夏令营活动、“中国游”和网上小组等。不仅如此,美国媒体、研究机构也开始对此给予特别关注,《纽约时报》专题报道这个特殊的族群——像莫莉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她们的成长历程、困惑和痛苦、寻求身份认同的挣扎,显然,这对未来的华人孩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童收养家庭采取“开放式教育”,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不仅在本土培养孩子们的中国意识,他们还经常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到中国寻根。
52岁的白人母亲布朗太太总结自己的“收养经验”说,家长应该尽量早些向孩子灌输民族的观念,但这一过程不能进行得太快、太猛。“有些父母可能会在解决‘种族’问题前,过分夸张地让孩子接触自己民族的文化。”布朗太太指出,“让小孩穿漂亮的中国服装是一回事,让他们和美籍华裔社区有真正的接触则是另一回事。”
1997年,美国人詹森太太收养了中国广西柳州一被遗弃的小姑娘海伦。为了帮助海伦寻找生母,2004年,詹森太太带着海伦踏上了回乡的路。海伦对这次旅行非常期待,她说:“我激动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像詹森太太这样的外国友人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不仅没有向孩子隐瞒领养真相,还主动定期地带着孩子回到中国,让他们更多地认识自己的祖籍国,更紧密地贴近中华文化。
收养中国孩子的外国父母,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还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都非常注重他们的孩子同中国的联系。比如,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养父母都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各地的“中国城”,去参加一些当地华侨华人或中资机构举办的庆祝活动。他们担心孩子忘记中国,还要求孩子学说汉语、学写汉字,甚至他们自己也在刻苦地学习中文。在美国,收养中国孩子的热潮还带动了美国的“中国文化热”和“中国热”。不仅是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其他的美国人如今也越来越喜爱中国文化,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
44岁的德国人白雪(中文名)是美国一家民间慈善机构的护士。2001年,白雪被派到中国沈阳,义务培训康复护士。2003年初,白雪在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看病时,见到了体重不到10斤、年仅两岁的沈庆蓝。看到还不会走路的小庆蓝,白雪心生怜爱,与福利院签订了助养协议,把沈庆蓝带回沈阳家中照顾,就这样她成了庆蓝的妈妈。
几个月后,白雪发现庆蓝站不直,在医院的例行检查中,庆蓝被发现患有先天性脊柱结核。这种病会让孩子发育成长困难,而且随时会有瘫痪的可能。有人建议白雪放弃庆蓝,重新领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几个月朝夕相处,白雪舍不得庆蓝。虽然她在中国的工作已经结束,但她推迟了回德国的计划,决定留在中国给儿子治病。
2004年,白雪用自己的积蓄在沈阳为儿子做了一次手术,然而手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相反随着年龄增长,小庆蓝的脊柱更加弯曲了,只好绑着一副夹具生活。2005年9月,白雪打听到南京市鼓楼医院是中国脊柱矫形的权威医疗机构,就带着儿子来到南京,在医院附近找了一家便宜旅馆住下来。
鼓楼医院做了例行检查后对白雪说,这个手术可以做,时间得花两个多月,费用需要10万元。此时白雪身上只有不到一半的钱。
白雪当时就哭了。在场的一位医院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江苏电视台总编辑办公室,电视台马上派记者前去采访。第二天,新闻播出了,白雪母子的跨国情缘深深地感动了南京,医院决定为他们减免5万元费用,南京市民捐款2万元,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捐出3000元。如此一来,加上白雪自己的钱,庆蓝的手术费不仅凑齐了,连营养费都够了。
2005年10月25日清晨,小庆蓝进行最关键的一次手术,要把脊柱重新排列,并植入8根固定钢钉。下午4点,小庆蓝从手术室出来了,手术顺利完成。2006年1月26日,德国妈妈白雪抱着中国儿子出现在“感动2005”颁奖现场,她笑得很灿烂,说儿子很健康。
浩德国际儿童服务中心成立于1959年,创办人是一对美国夫妇,他们育有6个孩子,此外还收养了8个朝鲜战争孤儿。这个非牟利性的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儿童收养机构。
去年,浩德已经帮助了大约3000个美国家庭在中国收养了孩子,这些孩子来自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每个省份。除了帮助收养孩子以外,浩德中国儿童服务中心还与多家孤儿院合作,改善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们的状况。该机构已经开展多个寄养项目,分布在南昌、南京、桂平、贵港、福州、湛江、梅河口和延吉等地。寄养项目分两种,一种是短期内把孩子放在某个家庭里照顾,另一种是比较长期地照顾残疾儿童。浩德还对孤儿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为孤儿们提供营养、教育和医疗支持,并资助一些残疾孤儿进行矫正手术。此外,浩德还为有特殊需要的孤儿提供医疗、经济的帮助以及其他多方面支持。
在信息漫天的网络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瑞典民间组织——“中国孩子”(Kina Barn)。这是近年来瑞典较大的一个有关领养家庭的民间组织。来自瑞典各地的领养家庭都在网站论坛里讲述他们领养了中国孩子后的生活点滴和感受,交流他们应该如何照顾好领养的孩子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当然,论坛里还有很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介绍,为那些打算领养中国孩子的瑞典家庭打开了解中国的一扇大门。
“中国孩子”是瑞典领养家庭的交流园地,有的家庭将自己纪录孩子成长的录像和照片放到网上,从那里可以观看他们到中国领养孩子的整个经过;有的家庭把和孩子相处的日子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他们的言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和孩子的幸福;还有的家庭通过论坛互相约定带孩子一起聚会。很多家庭因为领养了中国孩子而拥有了共同的“第二家乡”——中国。
国际收养部——美国桑尼里奇家庭中心主任罗伯特·迈克尼尔,千里迢迢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到福建省莆田市福利院,向福利院捐赠近三万美元,用于添置福利院洗衣机、医疗设备、儿童生活床和改善基础设施。迈克尼尔先生表示,特别高兴能有机会帮助妈祖故乡的孩子们,期望这一项目能长期合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