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对受暴妇女的医疗社会救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虽然在医疗救助的起步阶段面临着不足之处,但是只要医疗机构及反家庭暴力相关人员朝着共同救助受暴妇女目标努力,这些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
1. 多渠道地筹集医疗救助运转经费,并让资金的投入使用透明化。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承担救助受暴妇女的责任。政府组织适当的拨款、非政府组织热心的资助以及个人力所能及的捐赠,将会奠定对受暴妇女医疗救助的坚实财政基础。然后医疗机构有理、有利、有节地运用这些资金,增加使用透明度,提高医疗救助的可信度。
2. 大力推介铁营医院的反家庭暴力模式,设置更多的定点医院。总结铁营医院的医疗救助经验和教训,吸取其精华,弥补其不足,在交通便利、宣传到位、设施齐全的医院建立医疗救助模式,开辟医疗干预家庭暴力的绿色通道,为受暴妇女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3. 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反家庭暴力意识,增强其医疗救助能力。在医务工作者中开展医疗干预家庭暴力的培训,请反家庭暴力专家进行理论讲授和经验介绍,引导大家系统学习分析社会性别意识、家庭暴力相关知识、医疗社会干预家庭暴力的意义、原则、方法、技巧等内容,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医疗干预家庭暴力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学习美国的一些医学院,对把家庭暴力伤害的护理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提高未来医务工作者医疗救助的专业水平。
4. 建立各种医疗救助制度,把医疗干预家庭暴力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首先,建立评估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度,监督并激励医务工作者对受暴妇女的救助工作;其次,建立法律保护机制,以保证医疗系统的反家庭暴力工作安全、平稳、高效地进行;最后,建立反家庭暴力定期例会制度,及时总结和完善救助程序。
5. 加强医疗机构与相关机构的有效协作,形成反家庭暴力的一条龙服务。在反家庭暴力的共同目标下,医疗机构、妇联、公安局、法院等反家庭暴力机构各司其职,同时保持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为受暴妇女提供转介服务。另外,可以接纳医疗社会工作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6. 借鉴国外的反家庭暴力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救助模式。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促进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国际化是可行的。开展国际反家庭暴力交流,考察学习国外的先进医疗救助模式,也欢迎反家庭暴力国际友人前来交流指导,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促进全球性医疗救助工作的完善。
7. 加强社会舆论的支持,营造有利于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大众传媒担负着传播先进正义文化的职责,体现在反家庭暴力领域就是:一要把“私领域”的家庭暴力案例纳入“公领域”的社会问题框架,告诉公众家庭暴力的违法性,社会各界有责任共同抵制家庭暴力丑恶现象;二要传媒工作者摒弃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偏见,杜绝把家庭暴力的罪责归咎于受暴妇女,防止社会责任感麻木化,而应该大力鞭笞施暴者的残暴行为,让他们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
[1]郭继志。现代医学社会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
[3]矫杨。家庭暴力与医疗救助[OE/BL].http://www.stopdv.org.cn.
[4]矫杨。一个增权的过程———对医疗干预家庭暴力项目的反思[OE/BL].http://www.stopdv.org.cn.
[5]LindaG.Mills.KillingHerSoftly:TitimateAbuseandtheViolenceofStateIntervention.HARV.L.REV.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