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
[2] 蒋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2.
[3] 我妻荣,有泉享.日本民法.亲属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84.
[4] 陈苇.结婚与婚姻无效纠纷的处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89.
[5] 陶毅.新编婚姻家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0.
[6] 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0.
[7] 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96.
[8] 何丽新.我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3.
[9]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8.
[10] 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97.
[11] 何丽新.我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
[12]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0.
[13] 陈苇.我国设立非婚同居法的社会基础及制度构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8,(1):29.
[14] 杨立新.论准婚姻关系[J].中州学刊,2005,(6):85.
[15] 蒋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