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当前主流交通分享平台接入平台汽车数量逾千万,占全国汽车总量的6.5%以上,覆盖全国约60%的城市。但相比电商12%的渗透率,目前中国智能出行渗透率仅1%,未来还有极其广阔的延展空间。
这亦吸引大批资本频频向专车企业抛出橄榄枝,占据八成多市场份额的滴滴出行自然首当受益。根据梳理,2012年9月,滴滴获金沙江创投投资的200万美元A轮投资;2013年4月,获腾讯产业共赢基金B轮投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元;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其中,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元,腾讯集团3000万美元,其他机构1000万美元;2014年12月,获中投公司、淡马锡、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的7亿美元D轮投资;2015年7月,完成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公司再次获得国际私募基金、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多家全球知名投资者领投的20亿美元投资;2015年9月,获得中投公司和中国平安等投资方30亿美元投资。
2016年6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总额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这是全球未上市企业单轮最大规模股权融资之一。新的投资方包括Apple、中国人寿及蚂蚁金服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及软银等现有投资人也参与了本轮融资。另外,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对滴滴进行了20亿人民币(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这也意味着,滴滴本轮融资的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
这种态势下,滴滴出行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显得顺理成章。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表明,蚂蚁金服以600亿美元估值蝉联榜首,小米科技、滴滴出行分别以450亿美元和276亿美元估值排名二三位。榜单评选范围为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曾获得融资,主营业务在中国大陆并在未来筹备独立上市的初创企业。
不过,针对上述融资用途,滴滴出行却出人意料地声称,“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业务,不再进行大规模补贴”。
这与近日媒体频繁报道的滴滴补贴下降、悄然涨价,动态加价等消息不谋而合。以北京为例,涨价前,滴滴快车的计费标准为:1.5元/公里+0.35元/分钟,最低消费10元;涨价后,计费公式调整为:1.8元/公里+0.5元/分钟,最低消费10元不变。
对此,各方评价不一。有乘客表示,虽然每次打车之前都要确认平台给出的预估价格,但平台更应该发出专门的价格调整说明,不要让乘客点击价格构成后才看到。这样悄悄地涨,有“蒙骗”用户的味道。不过,张旭认为,高额补贴并不是健康市场的长期现象,减少补贴或调价是理性回归,通过杠杆调节最终让互联网专车价格趋于正常,也是其争取早日实现盈利的必由之路。
根据滴滴出行官方最新数据,目前平台拥有3亿注册用户,近1500万注册司机,日完成订单突破1400万单,超过美团、大众点评,在中国互联网界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在滴滴平台各项应用中,订单量最大的为快车业务,但其并未透露具体比例。有报道指出,滴滴1400万日订单中有7成来自快车业务。
“吞噬补贴的快车创造GMV(流水)成本太高,客单价成交额低,并不能支撑良性的财务模型。”业内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