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种人才模型都比较常见。但随着退休年龄不断推后,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多个不同的职业生涯。加上公司结构越来越复杂,工作的杂复度越来越高。一个人往往身兼数职,即需要有全局观,又要能从不同专业的角度看问题!慢慢就产生了钉耙型人才模型。
钉耙型人才是在T型人才上演变而来的,它不但要求人们有较广的知识面,在某一领域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它还要求人们在许多不同领域有一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做决策之前也可以站在不同专业角度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例如:一名工程部主管,首先自已的专业技能要非常强,但同时可能还会具备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这样他就可以管理一个技术团队。或市场营销的知识,这样他就知道产品应该如何设计以迎合客户需求。
或财务知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对加工流程的优化来降低公司成本。等等以上四种类型所表述的主要是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分布,我们必须了解心态与思想也是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标准!
但心态与思想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心态与思想很难扩展。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你是以上哪一种,至少证明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看完后发现没一项符合自已,那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了自已是否要提升了^我们应该先开发知识的宽度还是深度呢?
有许多朋友问我上面这个问题?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以下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供你参考:
先开发自已知识的宽度
其实大学就是这个功能,很多人认为进入大学是深入学某种知识,但其实大学所教授的都是基础知识,并培养你的学习力。
这些知识离真正运用到工作中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大学中有许多和你主修项目不相关的科目要修。而且鼓励学生主动加入不同的社团和兴趣小组拓宽自已的见闻。
当你进入社会不知道自已要干什么时,趁年轻多去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从经历中总结经验发觉自已真正的兴趣与目标。
明确目标后开发知识的深度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你发现自已有了目标或对某件事情有兴趣。都值得花时间去深入了解与学习。不要怕浪费时间,很可能在接触过一段时间后你失去了兴趣。但在该领域的积累就成了你钉耙的一部分。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用上。
但你也要清楚知道钱是给内行人赚的。无论你干什么都要尽量进入该领域的“内行”。这就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最终我们必须在一个领域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如果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点到为止,最终在竞争力方面也会输给真正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