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文案可读性差,呈现出生涩、滞重的风格?这与文案的信息密度、词汇的意象乃至字形等细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我们已经明白「简炼」对文案的重要性,在承载相同信息量的情况下,我们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去完成。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文字的信息密度过高,反而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文案的信息浓度与文案的易读性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抛物线的形状。当文案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阈值之前,其可读性与信息密度呈正比,也就是说,在这个区间的文案越精炼,可读性就越强;但当文案的信息密度超过一个阈值之后,它的可读性就和信息密度成反比了,文案从精炼变成了艰涩,可读性也变得很弱,比如文言文。
因此在写作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文案的简洁度,也要关注其信息密度。我们可以通过将长句进行拆分,或者在句子与句子中间加入信息含量较小的文字来进行稀释。就像阿城所说:「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
除了信息密度,你对词汇的选择也影响着文案的可读性。一些意象沉重、意义抽象的词汇,会让文字的风格显得滞重,甚至是笔画繁复的文字,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相反,一些意象清新意义具象、笔画简单的文字,则会让文案看起来轻盈易读。
你的对词汇的选择和组合方式,决定着文案的质感。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一下如下两段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