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 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由于学者们对于道德本质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解读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1986 年初,《^v^》上刊登了学者肖雪慧题为《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的文章,其将道德本质阐发为人的主体性; 而时隔半年, 夏伟东在《哲学研究》上针锋相对的指出,道德的本质应该在于其约束性与规范性; 之后, 肖亦在《哲学研究》刊文辩答.随后,学界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而尽管具体的提法和角度有所不同, 但大多立论的起点仍是以同意肖或同意夏的看法为主.[2] 到了新时期,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的研究开始有了新的思路,如王新红的《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解读》一文,将道德本质表达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生成,马克思主义道德批判和道德实践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相关内容;任帅军的《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将道德本质的解读着眼于从马克思道德观的基本内涵,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的融合等角度, 对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进行论述等.
虽然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也同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内容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少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具体内容的深入思考;其次,缺乏时效性,难以转化成实际行动;再次,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使对道德本质的论断也面临新的情况,对道德本质的解读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