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十一)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十二)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三)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计划目标并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23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激活发展动力,在巩固发展态势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用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动长电微电子微系统集成制造、远景智能电池等项目建设,确保盛合晶微12英寸集成芯片、恒润传动风电轴承等项目竣工投产。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全年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36个、完成投资262亿元。推动产业转型提升。聚焦智改数转,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 智",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800家。实施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确保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突破150家。
深入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大力发展现代 物流、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力争年内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全力提振消费需求。
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拓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托 育等消费增量。加快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办好旅游节庆活动。
(二)聚焦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聚焦"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新增无锡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入库超26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主导、参与完成国内外标准制(修)订79项。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 加快科创载体建设。新开工建设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投用80万平方米,引进科创 载体运营机构5家以上。鼓励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无锡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引进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做强"霞 客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招才引智品牌,强化 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新增高层次人才800人、高技能人才6000人,人才总量达54万人。加强金融赋能创新,用好"苏科贷""锡 科贷"等科技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全社会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
(三)坚持深化改革,在开放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改革能效。稳步推进"4+1"功能区调整建设。聚焦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政务服务体系版本。
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优化镇街赋权事项,实现部门监管与综合执法高效协同。全面落实省第四轮农村改革任务,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纵深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盘活腾退提升土地万亩、其中集中连片4000亩,形成千亩以上可用地块2个,建成一批中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园。 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向南加速锡澄一体发展,与锡山区、惠山区合作推进 锡澄协同发展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发挥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阴实践基地等作用, 持续导入科创人才项目。向北完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与合作模式,促进两地实现更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
向东主动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承接各类优质资源溢出;深化澄张虞一体化发展,启动示范区规划研究。向西加强与常州天宁区、经开区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锡常协同发 展先行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欧盟 等市场潜力,培育一批特色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新兴业态,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实现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深化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等合作,释放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势,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亿吨、集装箱运量70万标箱。做优综保区"五大中心"功能, 推动综保区实现争先进位。
(四)加速产城融合,在推动城乡协调发 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市 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大各类专 项规划衔接力度,深化完善"一湾一谷"、城市更新地区、高铁新城区域规划设计。做好用地保障。加快澄江街道、城东街道、云亭街道、南闸街道、徐霞客镇、青阳镇、月城镇、周庄镇、祝塘镇、顾山镇、华士镇、新桥镇、长泾镇、璜土镇、夏港街道、利港街道、申港街 道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的编制。
推动城市更新。扎实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推进中心城区、青山未来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做好征迁安置,创新安置补偿模式,启动建设安置房120万平方米、建成35万平方米,加速推进已交付安置小区不动产办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