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榔头"郎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公认的"女性力量的代表"吧。"铁榔头",这个贴切又朗朗上口的称呼,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著名体育评论员宋世雄在解说中国女排的比赛时,见郎平的扣球总是能一锤定音,而且扣球非常的准,再联想到郎平的姓,所以就脱口而出了这个赫赫威名"铁榔头"。"一锤一个雷霆,愣是砸出一个世界冠军!"
虽然我不曾经历那个时代,但是从父母口中和影视作品中所看,1981年那个让我们整个国家都似乎停滞下来,只为了最后那一场震耳欲聋呐喊的比赛,彻夜高呼的"中国万岁!女排万岁!"让整个中国沸腾了。
女排精神一直是鼓舞所有中国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支柱,关于中国女排的励志故事,关于教练郎平的故事,在我们的祖国更是家喻户晓。
头带冠军光环的郎平没有选择安逸的退役生活,为弥补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的遗憾,她选择了北师大英语专业的进修,然后自费赴美留学。由于签证性质的原因,她不能选择在美国打工赚钱,为了挣学费,她只能在学校做排球教练来抵学费,后来也短期在意大利打球赚钱。在这段退役求学时期,她只是一个为生活为爱拼搏的普通女人。
但是,作为中华儿女,"铁榔头"郎平为了祖国,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临危受命,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来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回国,担任主帅,累倒在工作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淘汰,2013年同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节,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一年半时间,她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冠军。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这样写道。
是的,她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符号,她的名字就是一种力量,她强大的价值观影响和支撑着几代国人。
看女排,就像看人生,从巅峰跌落低谷,再从低谷崛起,循环往复;看女排,就像看自己,不管面对多少艰难险阻,不管面对多少失利失败,我们总会站起来,为梦想继续全力以赴。
正如郎平所说: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铁榔头"郎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的力量,更是实践的力量,是努力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源泉,是我们这个时代依然要坚持的一种伟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