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 和" 拙" 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 大巧若拙" 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王弼注:"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也就是说," 大巧" 之所以为" 大巧" ,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 不造异端" 。而" 拙" 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 大巧" 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 拙" ,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见," 拙" 并不是真的" 不巧" ,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 大巧" 的外在显现。至此," 拙" 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 道" ,并将" 道" 与" 自然" 联系起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是老子所说的" 自然" 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 自然而然" ,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正因为" 道" 的本性是纯任自然,因此," 拙" 与" 道" 有相通之处。" 大巧若拙" 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 道法自然" 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同时也反映了老子重视" 质" 美,欣赏深刻内蕴美的思想。
当然," 大巧若拙" 的" 拙" 也离不开" 巧" ,它建立在人为之" 巧" 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人为之" 巧" 的超越与升华。因此," 拙" 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内蕴美,是一种" 大巧" 和" 天巧" 。这是道家最高的审美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认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 .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运用线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纹,线条明快,简练自然。
C .吴鸣的《大语系列》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体现枯槁朴素之美,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
D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人为地改变万物自身的规律。
A .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外在装饰与功能本体之间的关系,不应为装饰而装饰,也不能重视功能而忽视装饰,否则就会失去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
B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寻"自然"之美,也在寻求一种对于历史性和沧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文化生活。
C ."老"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嫩"意味着活力与稚气,老境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种"拙"。
D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与"拙"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视内蕴美的思想。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大巧若拙"中"巧"与"拙"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巧"和"拙"是辩证的统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大巧"与"拙"相通。
B ."拙"为外在的不事修饰,是内秀的朴素表达,能体现出"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
C ."巧"和"拙"都体现出一种艺术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显现。
D ."拙"虽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但它离不开"巧",两者之间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4 .材料一从"工艺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却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5 .下图为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大巧若拙"之美,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