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花费很多笔墨去描绘原来窗外的一株玉兰,如何盛放,又如何在一夜间匆匆凋零。还有某个冬天,我如何发现玉兰的绽放早在初春之前。寒风中挺立枝头的花蕾曾给我别样的灵感,激励我,不放弃。
从前也常常出神地望着天空,寻找一朵不一样的云彩,或是发现某一天的晴空有十二度蓝。雨雪初霁时,浓浓淡淡的水汽飘在天上好像一幅印象派的画,看得眼角也跟着湿润,进而清亮。又让人不禁疑问:云的深处是否真的会住着仙人,掌管地上的因缘?
曾经,从前。是的,现在很少会一整个课间趴在窗口,只是为了感受叶脉上涌动的绿辉,也没有在路上发现早春盛开的第一枝桃花。我原来总是能在这些生命之中发现属于我的感动,体会它们与我生命的交互。现在却不多了。也许是没有时间,也许是整天整天地不下楼。有时一抬头看见阳光明媚,猛然发觉自己对一连串的晴天竟无知无觉。
只是在意识到的时候会想,怎么忘了感动一下?也在那一瞬间懊恼错失了太多美好。但是,似乎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缺少什么。一天天"生之活动"依然充实。
从前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会"俯察品类之盛"。从自然万物之中找到欣喜,找到灵感。而现在,我开始发现他人,发现自己。
坐下来静静地读书,读散文。那是文人们自己的人生体悟。他的所思所感落在纸上,落在我的心里。昨天重拾那本书。看余光中先生爬上阿里山观日出。那情景在先生笔下呼之欲出。在钦佩大师手笔之时,我却发现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那奇异景色的震撼人心,而我只能默默想象而无法同抒感慨了。大家,依然从自然万物中发现,而流露出来的时候带上了自我的非常之观。
仔细想一想,人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吧,从最初古人的观象,到诸子散文,到修身养性。发现自然,到发现自己。
右军察品类之盛,后来还是要论人之相与。我学会了观察自然,但是对于自己,认识还远不清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渗透的不是"道理"或"哲学",而是真实的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