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袁枚使用的格律是: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小诗中只有第一句不合平水韵格律,其他三句完全符合。
需要注意的是,小诗中,"白、学"两字,是古代的入声字,归入仄声,而在现代汉语音韵系统中,取消了入声,将其分别归入其他声韵。归入仄声(第三声、第四声)还好理解,归入平声(第一声、第二声)就容易犯疑惑了。"白、学"两字,恰恰归入了平声,造成我们今人理解上的困难。
回过头来,着重说第一句。确实是出律了,这个毋庸置疑。"不到"两字处本该是平平,现在成了仄仄,这种诗句,称之为拗句。
那么,袁枚的这种写法到底可不可以呢?我个人明确认为是可以的。
对于出律的诗句,诗人的处理方法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补救,另一种是不补救。
对于补救的方法,诗人的处理方法一般也分两种,一种是音韵上补救,另一种是意境上补救。所谓"词不害意"。
对于音韵的补救方法,诗人的处理方法一般又分两种,一种是本句自救,调整平仄关系,另一种是对句补救,调整平仄关系。遵从的一般原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三是押韵。
假如朋友们对于上面说的这些,关于古诗词的常识,还是闹不明白,建议需要恶补了。
问题又来了,袁枚是否补救了?如果补救了,又是采用了哪种方法的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看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在韵律上袁枚是用对偶的方式补救的。
白日对青春,不对恰,应该无异议,作为词组,到处对自来,前者重点落在到,后者重点落在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对法,例句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