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成都人,必定不会在吃食上委屈自己,天府之国的富足安逸,使得人们不仅爱吃,会吃,还热衷于钻研吃。毕竟,美食能抵御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茫。没有什么是一顿吃的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
而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真正的厨师,宠辱不惊地面对自然的馈赠,仔细甄选食材,精心烹制,既成就大自然的慷慨,也成就了城市的烟火气。
在寒冷的成都冬日,一场寻找匠心美味之旅,不知道这其中有少令人感慨的故事呢?
成都人喜欢在冷冷的清晨,在熟悉的早餐铺子里,买上一个皮薄馅足的包子,就着八宝粥或者一碟咸菜,望着树影斑驳的街道,认认真真地吃着早饭。
包子,是面粉和肉的正面搏击,简简单单便能吃出有声有色的滋味。虽然每天早晨,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包子的香气,可是做好一个包子却不容易。
这次的"美食百味·寻味匠心",我们来到了柴门头啖汤(仁恒置地店),为你探寻一个匠心包子的完整诞生。
功夫酱肉包,制作这样一款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花费心思的好包子。肉须得精选黑毛土猪肉,现点现包现蒸,包的时候力道合适。
冒着热气的包子,拿在手上,暖在心里,咬一口独特酱肉味。弥漫在唇齿之间,肉香汁滑,甜咸适口,让人回味悠长。
都说广东人爱煲汤喝汤,其实成都人也很喜欢,尤其是在秋冬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鸭汤,用来驱散盆地阴冷的天气。
这碗汤不仅充分发挥鸭肉的食疗作用,更是自古至今中国人推崇的一款传统养生美食。
柴门头啖汤的菜根煲老鸭汤,选用瘦肉、火腿、瑶柱、老鸭、棒骨,不添加盐与味精,仅靠瑶柱及火腿提鲜提味。熬煮足足6个小时,鸭肉、骨髓都已熬碎成汤,过滤掉残渣,扑鼻香气。
汤汁澄清香醇,鸭脂黄亮,肉酥烂鲜醇,各色香气融为一锅。吹开表面的浮油,轻轻抿一口,一点儿都没有鸭肉腥气,鲜美无敌,就让人欲罢不能!
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就选用清远走地鸡作为"国宴用鸡"。
其实,清远走地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间,而这样的千年美味只要清水加盐煮,无需任何调料,就鲜香无比,味道浓郁,每吃一口都回味无穷。
第六次的"美食百味·寻味匠心"我们来到了红高粱首膳店,据了解,红高粱的白切鸡就是精选正宗的清远走地鸡。
在烹饪过程中,鸡肉绝对不能全熟,骨头周围的肉略带桃色,骨髓还带着血的,才算合格。白切鸡最享受是那层皮,皮和肉之间有一层胶汁,最为上乘。
下筷轻轻一捻,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渐聚凝红的骨血,像撒了花瓣做点缀一般的,与肉白、皮黄形成了鲜明对比。
入口皮脆又Q软,反复咀嚼却不腻口。肉,是鲜嫩细化,汁油饱满,佐以淡淡盐味儿,却似加了鲜甜。
宫保鸡丁,是四川传统的家常菜,家家会做,下饭必吃。连西方人都很喜爱,此前造访成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亲临成都印象餐厅,就为品尝这道宫保鸡丁。
这样一道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家常菜,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有些人宫爆鸡丁和宫保鸡丁傻傻分不清,但其实正宗的是"宫保鸡丁"。其中的"宫保",来源于这道菜的发明人——光绪时期的太子少保丁宝桢,"宫保"的名称是他的官衔。
当时丁宝桢任四川省总督,他的家厨创造了这道菜,民间以其官衔入菜名,是为了纪念这位衣食父母的政绩卓著与深得民心。
于是第七站美食百味·寻味匠心之旅——成都印象紫荆北路店,共同探寻宫保鸡丁的滋味。
这道宫保鸡丁,色浓,味酸甜辣,鸡丁嫩,花生酥脆,芡汁均匀,承继糊辣菜系的特质,由细小中得见厨艺之精练,由平凡中获悉传统之匠韵。
这道菜有讲究,选取的不是鸡胸肉而是鸡腿,要用鸡腿活肉连皮切出,以求鲜嫩。鸡胸肉又柴又老,虽然成型好看,但入口带渣,难入味,是次次之选。
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丰富多变见长,而宫保鸡丁不是酸甜味道而是糊辣荔枝味。入口瞬间是荔枝般的酸甜,接着慢慢变成醇厚的咸鲜,最后余味涌上一股若有若无的麻辣。
在这个美食如林的时代里,有饕餮盛宴,也有江湖野味,但洗尽铅华传承数代的家常菜,才是最平实温暖的味道,宫保鸡丁就是那份活色生香美味中的代表。
对于厨师而言,每一次炉灶上的舞蹈,都是一场内心的碰撞,每一支厨具间的歌谣,都是一场生命的独奏。或许每道看似普通菜肴后面,都有无数个执念的厨师,耗费心血坚持传承传统滋味,延续着食物最本真的美好。
这就是最极致的匠心,日复一日,体会着生活的煎炸烹炒,用美食传递对世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