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 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8. 引用名人名言,或是古人、经典著作中的话来论证。
11. 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12. ________和_________爱吃____________。
15. 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
16. 照样子,写句子:(句子特点:谁爱吃什么东西。)
17. 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甲和乙要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
22. 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39.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42.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46. 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
50.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52. 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58. 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61. 用自己的话从正面、反面来讲道理,即正反对比讲道理。
62. 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66. 引用公式、定理、定律这些前人已经证明了的道理。
71.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72. 四要素句子的训练(句式: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74. 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
77.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78. 书包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2. 照样子,说一说:(句子特点:谁在干什么。)
83.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86. 读句子,找特点,再说几句:(提示:3个句子都含有什么字?)
92. 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 ( )
95.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97. __________爱吃__________。
102. 外文名称:metaphor or simile;analogy。
105. ____只有_________ ,才_______ 。
110. 基本含义①折叠结构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113. ________ ,才能 ________。
118. 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