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这几个词语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就对它们耳熟能详。但我想问的是,我们真的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内涵吗?当我们现在以教师的身份向学生讲出要和谐、友爱、团结的时候,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对学生做出了要求?或者说,我们希望这样的要求能够培养出学生们什么样的品质呢?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做文格尔的教师如何在5天之内就将一个貌似自由散漫的班级改造成极具破坏力的所谓"独裁政府"的故事。
整齐排列座位;举手发言;起立回答问题; 不能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称为先生;一起做律动,体验集体的力量; 统一服装,穿白上衣、牛仔裤;将楼下的班级视为假想敌;统一将集体取名为"浪潮",并用波浪划过胸前的手势作为成员相互见面的致敬礼。
我想除了最后那个略显夸张的.致敬礼外,其他的手段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吧?用文格尔的话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
然而影片中却出现了一位并不受文格尔蛊惑的女生。她拒绝穿白衬衫上课,而是穿上了一件色彩鲜艳的红上衣,并在其后屡屡向其他同学发送反对"浪潮运动"的宣传单。
好了,现在我想问大家,这位女生有没有破坏集体的和谐?有没有影响集体的团结?当她执意要做出背叛集体的举动时,我们是依然对她保持春天般温暖的友爱,还是如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将决定这个女孩儿的命运;同样,也将决定我们所教育的孩子们的命运。
"和谐、友爱、团结"都是作为一个集体对于成员的行为要求。然而,在不同的价值观下,这样的要求却会塑造出学生完全不同的品质。
比如电影中文格尔先生的那套手段,就是将整齐划一当做了和谐,服从听话当做了友爱,共同愤怒当做了团结。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宽容,不会理解,最终沦为被"集体"所随意操纵的木偶。
即便有对集体意志的不以为然者,也会因为对于集体意志的恐惧,比如被称作刺头、异端、叛徒而只有保持沉默,或者隐藏内心想法,甚至刻意去迎合集体的意志而成为著名学者徐贲笔下所描述的犬儒主义者。
这,难道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接受教育后所获得的品质吗?
比如电影中的那位女孩子,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独立,自信,同情,坚韧,充满责任心,富有行动力这许许多多的。可贵品质,然而在那个以整齐划一作为和谐标准的集体中,她却被贴上了自私,叛徒,敌人的标签,成为被集体所排斥的异己分子。
如果友爱必须要以服从听话作为前提,团结必须要以仇恨愤怒当作基础,那么在这样的友爱与团结下诞生的所谓集体和谐,必将是封闭的,排外的,专制的与奴化的,甚至最终可能走向邪恶。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一个真正和谐、友爱、团结的集体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当我们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不是拿起这些口号当作道德大棒消除异己,而应该在理解、沟通、对话的基础上去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与进步。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倡导"和谐、友爱、团结",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让学生的人格在理性与智慧的熏陶下于未来变得丰满且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