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和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经济上的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功绩: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后来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