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众参与度较低,传播主体单一后疫情背景下,河南旅游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其传播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河南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参与人员及传统媒体为主。其主要宣介内容是以网站形式呈现景点介绍、特色线路、景点价格、游玩注意事项、自身荣誉等相关信息,网站内很多都没有设置与游客互动交流的板块。在"携程""去哪儿旅行""同程旅行""马蜂窝旅游网""途牛"等专门旅游网站,景区与游客线上互动性不强,游客点击率不高,特色行的文化推荐力度不大,互动性及公众参与度不高。后疫情背景下,旅游者的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人人都是编辑与传播信息源,但景区这种单一的传播路径,难以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多元传播模式,旅游文化也难以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传播辐射力不强,影响力有限,亟须改变。
(二)新媒体渠道匮乏,传播平台影响力低疫情下,河南省旅游文化传播还是依托《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及景区的网站。《河南日报》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属于传统类型的媒体,信息容量有限,受众面积较小,资源有限等,在与各类新媒体竞争中优势不再,知名度不高,难以适应云旅游发展的趋势。景区专业类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优化推广措施较少,公众浏览不多,其辐射力与文化传播力低。笔者在百度上以"河南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首页是国内主要旅游网站"携程网"与"马蜂窝"对河南旅游景点的推介与贵州主要景点的介绍,第二页才有"河南省旅游文化厅"官网、"河南旅游文化网"、"河南省旅游资讯门户网站"等相关官方权威网站。后疫情下,网络新媒体成为河南旅游文化宣传的主要平台,河南省各方也开始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宣介旅游文化,推介旅游景点,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官微、官方微博与抖音号,"河南乡村旅游""河南旅游网"等,数量不多,内容相对单一,资讯更新较慢,订阅量不大,传播范围与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传播渠道的丰富及通畅能够有效提升旅游信息与文化的辐射面,提升传播效果。河南旅游文化新媒体传播渠道相对狭窄,传播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仍需提升,传播的受众面与影响力也需要大力拓展。
(三)内容创新性不足,缺乏个性化表达内容是传播核心,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内容"是基础、是根本。[3]但云旅游成为新旅游方式下,河南旅游文化在这方面仍存在内容陈旧、话语单一,创新性不强,个性化传播不足。一是信息量小,涉及面不大。河南旅游文化涉及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主要介绍旅游的自然景观,对旅游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有趣民俗、特色美食等宣讲较少。"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旅游意识、旅游活动及其精神产品"。[4]二是内容模式化。大部分平台仍旧以"概况""景点""游记"等模块进行传播,缺乏创意性信息与针对性服务,内容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三是内容雷同现象严重,优质内容缺乏。传播者由于创新意识缺乏或出于经济成本考虑,大都是对旅游景点、住宿、行程、价格等进行简单的介绍,创意故事、个性化体验、互动分享等原创性较高的信息较少。四是内容呈现方式陈旧,仍然以文字、图片为主,个性化短视频缺乏。河南旅游文化传播单一、陈旧的内容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游客对旅游信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较大程度制约了河南旅游的发展。
(四)消费者视角缺乏,传播话语生硬老套从旅游传播维度来说,旅游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生产与文化分享活动,是经济、文化价值的传播过程。旅游文化的传播不应当是一种旅游产品的推介或者是一种外宣方法,而应当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从业者、旅游者等多种主体协同参与、协同分享旅游文化信息的协作模式。河南旅游文化传播当前仍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从业者掌控传播主渠道,以管理者视角对社会大众开展旅游政策、旅游成果、旅游特色的官宣,或以提升经济收入,增加旅游者的人流量为出发点,宣介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营销意识明显,经济牵引力强,以消费者为本的意识被旁置。此种宣传模式,让旅游者无法体验景区环境之美,文化之魅力,难以实现情感共鸣、产生旅游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