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扎染,艺文劳乐融合创新”——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本案例创新地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扎染艺术结合,实现与多学科深度交融。学生利用数字技术挖掘扎染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在语文课上创作相关文学作品,以文字与表达抒发对扎染艺术的感悟。音乐课程中,学生通过创作或选择与扎染相匹配的音乐,体验艺术与音符的和谐共鸣。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不仅亲手制作扎染作品,更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展现个性与创意。劳动教育环节,学生全程参与扎染制作,培育勤劳和耐心品质。科学课上,学生深入探索扎染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如颜色混合与分离、染料反应等,通过实验操作,揭示扎染的神奇奥秘。此跨学科设计旨在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并有效点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扎染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独特染色工艺,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面临失传风险。与此同时,现代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案例紧扣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改革与数字技术三大背景,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将传统扎染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扎染的魅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另一方面,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让学生在探究扎染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锻炼其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把握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培养出既懂传统又懂技术的新型人才,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分析、说明学习主题与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等的联系;简要说明本单元中所需涉及的具体学科及相应知识、方法等;课时分配及每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介绍。
本主题“数字赋能扎染,艺文劳乐融合创新”紧密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旨在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观念、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将传统扎染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扎染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原理,还能在实践中提升信息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b.第2课时:“诗意语文”学科融合探究(40分钟)
教学内容:研读关于扎染的文学作品,了解其文化内涵;创作与扎染相关的童谣、散文、诗歌或故事。
通过测试、调研或访谈等分析学生在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说明本主题 (或项目)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障碍点和发展点。
通过对学生的测试、调研和访谈,发现学生在思维和认知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大多数学生对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的结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扎染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这种兴趣为学生积极参与本主题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基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学生在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语文方面,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阅读和写作,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在美术方面,学生对色彩、图案有一定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在科学方面,学生对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简单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信息科技和跨学科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会在本主题学习中成为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之一。
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应用新知识,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践来提升思维能力,他们在面对复杂的跨学科任务时,可能会出现思维上的困惑和障碍,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生在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应用于扎染项目时存在困难。例如,在科学原理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扎染过程中化学反应与色彩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些科学原理运用到艺术作品的设计中。这种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障碍会影响学生对扎染项目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探究。
部分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不够熟练。在本主题学习中,学生需要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扎染设计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但一些学生可能对这些工具的操作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来掌握数字技术在扎染设计中的应用。这可能会限制学生在创新设计环节的发挥,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在创新设计环节中,往往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他们在面对创新任务时,可能会缺乏大胆创新的勇气和方法,倾向于选择较为保守的设计思路。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难以达到本主题学习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
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语文、美术、科学和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在本主题学习中,学生将有机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综合素养。
在劳动教育和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验操作,能够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扎染的选材、捆扎、染色、晾晒等过程中,学生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技能。
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和创新设计任务的驱动,学生能够逐步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本主题学习中,学生将有机会尝试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扎染设计,这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核心素养角度具体描述教学目标,包括本学科的具体目标,以及相关学科目标。
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本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通过这些具体目标的设计,本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科学观念与探究、数字技术与创新、实践能力与劳动精神、艺术感知与表达,以及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目标将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后能够展现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和目标,关注过程性评价,设计表现性评价指标。
本评价设计基于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特别关注学习过程,旨在通过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通过这些评价设计,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反思和相互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核心素养。
说明开放性学习环境情况,如桌椅摆放、黑板、实验设备器材、多媒体设备、智能终端等(物理环境)和数字资源、软件工具、网络平台等(虚拟环境)等。
通过以上物理和虚拟环境的设计,本主题学习活动旨在创造一个开放、互动、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在“数字赋能扎染,艺文劳乐融合创新”项目中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
呈现活动名称,概述活动内容、过程、环境等,标注与目标关联。给出驱动或核心问题,说明具体问题情境,明确本单元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个主题(项目)尽量控制在3-4课时,不超过5课时为宜。每课时可涵盖3-4个任务。
(1)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挖掘扎染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2)如何将扎染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艺文劳乐的融合创新?
(3)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扎染作品?
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语文、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
结合主题单元内容及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在作业类型、难度、时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尤其关注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单元作业设计要关注实践性、综合性。
通过结构图说明主题中几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 养的发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分条描述。
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
阐明设计意图,呈现具体教学片段,如关键问题、教与学的活动。完成1个学习 任务一般需要通过几个教学与学习活动,在每个活动中需要呈现教师的关键提问、对学生预设以及相关的学习支架,如学习资源、工具、任务表等。
可从主题活动的选题价值、主题设计与课时设计、教学与学习过程、特色和创新、 改进建议与指导等方面点评,3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