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观关注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强化理论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行为者想要的愉快的刺激,以增强反应发生的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直接亲自体验行动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也叫直接经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其行为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也叫间接经验的学习。
观察学习分为四个子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运动再生过程。四、动机过程。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潜意识和潜意识。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
1、具有守恒概念。2、对内隐实质可以进行反应。3、具有序列化。4、具有类包含典礼。5、思维可以去自我中心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可以以更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思考;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与假设性场景;能考虑过去未来的情境;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教学论思想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2、教学走在发展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与知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与幼儿需要兴趣密切相关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的作用
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应。并接受更多信息
注意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上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意使儿童能够发掘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起的动作。应付外来刺激做出相应反应,从而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容量增加,内容变化,策略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般趋势
思维发展方式的变化
儿童的思维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工具的变化
一阶段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对,语言是行动的总结。
二阶段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三阶段,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并且计划动作的作用。
发展特点
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过渡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学前早期四岁之前,儿童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学前中期四岁以后,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前晚期,五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认识活动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二、思维的发生发使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目前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五、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像的相关概念
类型
按目的分
有意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心理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般趋势
一、婴儿期:想象发生。二、1岁半~2岁:想象萌芽,主要通过动作与语言表现,最初的想象为记忆材料 的简单迁移。三、2~3岁:初级阶段,想象没有目的过程缓慢,依靠感知动作和成人语言提示。四、3~4:迅速阶段,基本为无意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想象没有目的、前后一贯的主题,内容零散贫乏。五、4~5岁: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出现有意想象,目的简单,内容丰富零碎。六、5~6:有意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出现明显表现,更丰富和符合逻辑
特点
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的无意想象特点:1、无目的,有外界刺激引起2、主题不稳定3.内容零碎不系统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5、受情绪与兴趣影响
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特点:1、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或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2、常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与发展的阶段。。
前言语阶段
简单发音(1~3个月),连续发音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9~12月)
言语发生阶段
理解语言迅速发展(1~1岁半),积极说话阶段(1岁半~2、3岁)
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意义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先天气质差异(出生到一岁前)个性特征萌芽。(一到三岁前)个性初步形成(三到六岁)。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自我感觉的发展(零到一岁)自我认识阶段(一到二岁)自我意识的萌芽(二到三岁)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三岁以后)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类型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特征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以生理需求为主,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特征
1、兴趣比较广泛、缺乏中心兴趣2、多为直接兴3、兴趣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4、比较肤浅、容易变化5、可能表现出不良倾向性
培养
1、提高幼教工作水平,引发儿童兴趣。2、组织多种活动,发展儿童兴趣。3、激发和保护有益兴趣,纠正不良兴趣。4、通过肯定评价强化兴趣5、利用兴趣迁移,培养新的兴趣
学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能力及其发展特征
培养
1、及早培养2、根据能力水平培养,照顾特殊才能儿童3、组织儿童参加各种活动4、丰富儿童知识,培养兴趣爱好5、家园合作
气质及其发展特征
类型
典型的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抑郁症:敏感畏缩孤僻。多血质:活泼灵活好交际。黏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
气质对其心理和行为的意义
1、气质是其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学前儿童气质会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3、同的气质特点是来自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基础。I
性格及其发展特征
类型
1、按照个体心理机能分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2、按照倾向性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3、按照独立性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特点
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塑造
1、注意培养学前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2、引导儿童参加集体生活和集体游戏活动3、给学前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4、注重良好行为的培养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方面。起主导作用。特点有一、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早期儿童依恋发展更具有影响力,二,父子关系的交往有助于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格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二到三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学前儿童社会学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特点
1、2岁左右的婴儿表现新社会行为的萌芽。2、合作,分享等新社会行为迅速发展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同伴关系儿童自身的内在因素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特点
1、发生频率较高2、身体动作多于言语攻击,后期增加言语攻击3、存在个性差异。
矫正
1、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2、允许儿童合理宣泄,3、培养儿童的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4、通过游戏等方式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5、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意志力,6、有效运用惩罚手段。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干预方法
幼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故事为无意注意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定向性注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注意,是一种本能的无条件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出现最初的词语概括是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辐合思维根据人们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思维培养策略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丰富儿童感性知识,二,发展幼儿语言。三、分类练习,培养出校思维,四、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五,教会儿童正确的思维方式。六、开展智力游戏,实验等方式。锻炼思考能力。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理想和空想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一,注意母性敏感期。二、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三,避免与孩子常时期分离。四、重视父亲的亲子依恋作用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这些联结或建立联系。学习的条件是不断得到强化。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发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