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教学案例以歌曲《西风的话》为主题,此曲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中一首学唱歌曲。恰逢学唱该歌曲正值初秋,根据秋天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学情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音乐学科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方面的基本要求,旨在通过综合性、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主题教育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歌曲所带来的的审美愉悦,还能通过尝试简单的二声部演唱,让学生体会二声部音色、音量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提升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师播放提前录制好的本校秋景视频并预设视频是四季中哪一季节这一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之后,分享答案;
教师通过学生分享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并与全班分享。从视频及学生的回答中抓出“风“这一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谁吹落了树叶,导出本堂课的核心主体“西风”。
教师根据自然界中各种风的不同声音这一现象,让学生模仿微风、狂风、龙卷风等不同的声音表现形态;
以学生根据自身成长过程中对风的感悟为出发点,让学生试着用箭头指向表现风的方向,用WU来模拟风声。分别引出风往上吹时力度强和往下吹力度弱这一不同表现形态;
教师通过演唱的形式让学生聆听两段旋律并模唱,然后判定两阵风分别吹向哪里;
第一段:5 5 6 7 1 2 | 3 — —0|| (这阵风是往上吹的,吹到了天上)
第二段:3 3 3 2 1 7 | 6——0||(这阵风是往下吹的,吹到了地上)
根据风的方向、情绪和速度这些特点,教师设定两个问题:西风的话语是怎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之后让学生边聆听歌曲边寻找答案;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总结出温柔、抒情、优美、哀愁等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我们诉说时的速度是怎样的?待引导出缓慢等特点后,教师顺势插入“行板”的讲解,让学生将刚才的思考总结与音乐中行板这一知识点加以具体结合,以更好的理解“行板”。
经过上一环节对情绪和速度的感知,结合之前已学过的“四四拍”,询问学生歌曲是几几拍,以复习第二单元《红旗颂》学习的四四拍的指挥图示;
之后让同学们再一次聆听歌曲,并跟着老师一边打节拍一边读歌词,思考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注: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理解节奏特点可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为克服这一困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尝试模仿歌曲的节奏,以感受其整齐有序的特性。当学生在此过程中难以明确表达时,教师可采用出示整首歌曲的节奏图谱的方式,特别是突出展示其中四句节奏相同的部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视觉上明晰地观察并更准确地回答关于歌曲节奏特点的问题。这一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对视觉辅助的利用,促进其对歌曲节奏结构的深入理解。
x x x x x x | x - x - | x x x x x x |x - - 0||
节奏是一首歌曲的骨架,骨架有了,接下来教师就一首歌曲的灵魂—旋律部分进行教学。刚才学生用wu来模拟了风声,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用wu来小声跟琴模唱旋律,感受旋律的走向和风的走向是否一致;
模唱完后问学生:第一句前半部分旋律的走向是往哪里走,后半部分走向往哪。然后与刚才教师带来的那一阵风相结合;
教师通过一系列链接性问题由浅入深以此引导学生:如 第二句666这里的旋律走向是怎样的?旋律的走向和风的方向是一致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出乐理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复习:旋律的走向和风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叫法不一样,旋律往上进行称为上行,往下进行称为下行,学生刚才说的平称作“水平进行”。(旋律的进行有上行、下行、水平进行。)
师生通过wu来熟悉歌曲的旋律,接下来教师要穿插“旋律”这一音乐要素的复习(高低起伏的音横向有秩序的组织起来我们称之为旋律)。之后继续过渡,询问学生:高低起伏的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那这条线叫什么线(这条线叫做旋律线)
注:这里学生会脱口而出连音线,可引导学生:连音线是高低起伏的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伸出食指,自己尝试一边划旋律线一边唱歌谱。找出其中的难点“大跳”。教师教给学生用划旋律线的方式解决难点大跳的音准问题。
注:最后一句55与54采用搭梯的方式多练习,把音准解决好。
待同学将旋律掌握后,开始加入歌词的学习。加入歌词的同时又出现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一字多音和连音线”。
注:在演唱一字多音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上面有条线,是刚才提及的连音线。并分享注意事项:连音线要唱的圆润,圆滑。
教师给学生示范第一处的一字多音,剩余的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尝试自主完成。解决完大跳和一字多音后开始全曲演唱。
对学生刚才的表现进行正面激励和反馈,同时教师开始设置疑问:但老师觉得缺了点什么?同学们想想看,缺了什么呢?鉴于内容的难度,教师要通过问题和互动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不足之处,如:
师:风肯定是忽强忽弱,忽高忽低的,那我们通过哪个音乐要素来展现出来呢?想想还有哪个音乐要素没有说
师:对,是力度。那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在《飞来的花瓣》学的力度记号p mp f > <的含义。最后一句除了渐弱以外还出现了什么?
师: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只是多加了几个力度记号歌曲就变得层次不一样了,那力度记号在这首歌曲的作用是什么呢?
通过以上回顾和师生互动,接下来让学生结合有关讨论结果、自己的体会及教师所讲,最后用自然舒展的声音,亲切微笑的表情,合理的力度变化以及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注:教师准备好歌曲的伴奏,让学生跟着歌曲伴奏演唱。
到目前为止,歌曲学生已经学完。教师此时提出更具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个人独立思考结束后再小组讨论:
当堂分享,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适时引导:我是指(西风)你们是指(我们也就是孩子们)。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歌词含义进而得出了“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启示。
学生前半段通过西风作为第一人称悟出了很多道理,接下来教师要趁热打铁,顺势把风声加入进去以更加贴合歌曲。因此师生一起欣赏成都童声合唱团加入风声演绎的《西风的话》
接下来教师出示简化的二声部,以此加入一阵小小的微风,让学生感受一下秋风的细腻美好。
教师弹琴,学生用wu声来模唱二声部旋律,同时提醒学生模唱时注意气息控制,保持位声音位置的统一,声音不要很大但要美。
教师引导,让学生尝试歌谱的演唱,使音准进一步提高。
师生配合:教师唱一声部,弹二声部,学生唱二声部。提醒学生注意听钢琴伴奏,跟钢琴伴奏的音走。这样可以让学生既有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
生生配合:将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一声部,二组二声部,两组配合演唱(注:二声部要挑选音准相对好点的学生演唱)。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老师亦可以运用学生唱一个声部时,用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
加入伴奏唱二声部。这一过程教师可跟唱相对薄弱的声部。
经过上面一系列二声部师生和生生配合只会,最后让学生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首歌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么美好的一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呢?
然后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曲作者黄自先生,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背后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黄自先生的音乐生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兴趣,并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更投入、更有感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培养,更是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和对音乐家的敬仰,使学唱活动更具有深度和意义。
1. 二声部演唱的结束课堂也临近尾声,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西风的话》,尝试了二声部的演唱,也知道了旋律线的起伏与音乐情绪之间的紧密关系,感受了力度的变化同时也感悟了时光的飞逝。
2.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秋天、感悟秋天、歌唱秋天,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在深化理论认知的同时,教师要更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将更主动地参与到理论层面的探讨中,提高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未来,教师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不同音乐元素的理解,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索音乐的美妙世界。通过更多元的教学活动,如声部编排、合唱形式等,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表达音乐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感,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和表现性,使音乐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