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先到战场:士兵和战马都比较安逸,都休息得比较好,精力充沛,有利地形也占了,得了地势,等敌人来。
后到战场:好地方被对方占了,长途奔波而来,可能马上就要接战,这就比较劳累。
后周和北齐交战
后周以步卒为先锋,从西而下,斥候来报,敌军离城还有二里。
诸将都想出击。段韶说:“步兵气力有限,今天积雪这么深,他们走起来更费劲,我们冲出去,也不方便。不如列阵等待,彼劳我佚,破之必矣。”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让敌人来,我打主场,他打客场,怎么能让他自己来呢,就是“利之也”,以利诱之
坚壁清野
李牧戍边,先坚壁清野,关闭城门,十年不出战,憋了单于整整十年!
然后挑日子出城诱匈奴,送几千人给他,佯败退走,牛羊丢得满山遍野都是。
单于已经饿了十年没抢到东西,激动得忘了兵法,倾巢来抢。
李牧设伏兵,大破单于十万骑,痛得他几年都不敢再来。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不想让他来,或要把他调离战场,那就攻其所必救,害其所急,他必然顾不得我,要去救自己的急了。
围魏救赵
不过他并不奔赵国去加入战场,而是直接发兵攻打魏国首都大梁。
国都被攻,魏军就没法在邯郸呆着,必然回师来救,邯郸之围就解了。
再来一个围点打援,半道在马陵设伏,又是我主彼客,我实彼虚,我佚彼劳,就破了魏师,庞涓阵亡。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要我佚彼劳,如果他也佚,就要想办法让他劳,让他疲于奔命。
想办法让他饿。
隋末,宇文化及率兵攻打李密
宇文化及也不注意省着点吃,因为他认为马上可以吃李密的。
当兵吃粮,宇文化及手下兵士相继都投了李密,化及就败了。
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司马懿征辽东
司马懿并不同他在辽水作战,对诸将说:“敌人坚营高垒以老我师,攻之正中其计。
于是虚张声势于阵前,悄悄分兵绕过敌阵,直捣公孙渊老巢,围了襄平城。
公孙渊只能出营作战,司马懿大破之,斩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急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最后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一路杀到成都,刘禅就降了。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因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进攻对方没防备,没防守的地方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要保证守得住,就是他不进攻的地方,我也要严密防守
西汉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周亚夫有了防备,攻不进去,只得遁走,周亚夫出城追击,大破之。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敌人看不见你,也听不见你,任由你神出鬼没,这你就掌握了敌人的命运。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发动进攻又要让对方无法抵挡,是对阵相持之际,看到他的虚隙,急进而冲之;若要撤退,就要迅速撤退环壁自守,让对方无法追击。
曹操征张绣
曹操包围了张绣的城池穰城。后方传来报告,袁绍要乘虚攻许都,曹操不得不撤军。
撤军,就要先把敌人打个晕头转向,然后迅速撤退。曹操正兵、奇兵布好,等张绣来追。
张绣见曹操后撤,联合刘表,两军夹击而来。结果曹操指挥若定,大破刘张联军,之后迅速撤退。
一切如曹操所算,就是没算到张绣帐下有一个超级谋士,叫贾诩。
曹操得胜撤退,张绣带兵就追。贾诩说:“不能追!追之必败。”张绣急着报仇,哪里肯听,一路追去,结果被曹操亲自断后,又杀得大败。
张绣败兵回来,对贾诩说:“您能知道我必败,那您能知道我什么时候必胜不?光知道我必败,我也打不了胜仗。知道必胜,告诉我,我才能打胜仗撒!”
张绣这回听了,也来不及问为什么,转身就追,果然击溃了曹操的后备部队。
贾诩说:“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曹操来攻打咱们,没有打败,他自己就撤了,肯定是后方有事,他不得不撤。他要撤,一定做好准备,亲自带精兵猛将断后。将军您虽然会用兵,但是离曹操还是差一点,肯定打不过他,所以知道您必败。
“他大战胜了咱们,撤退又破了咱的追兵,他认为万事大吉,咱们不会再来了。这时候他就要全力撤退,自己带谋臣猛将先赶回去处理家里的事,留别的将领断后。
这留下的将领兵马,就不如咱们了,所以第二次再追必胜。”
悬羊击鼓
宋朝有个将领毕再遇,和金军对垒,需要撤军,想出一个超级撤军创意,叫悬羊击鼓。
在军营里把羊吊起来,两只前蹄放在战鼓鼓面上,那羊难受挣扎,前蹄一个劲刨,击出鼓声。
金兵天天听见宋军营里鼓声响,但越来越弱,越来越弱,稀稀拉拉,奇怪怎么回事,摸过来侦察,才发现早已是一座空营,人撤了好几天了。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想跟他战,他虽然高垒深沟,还是不得不出老营跟我野战的,那是因为我攻打他必须救援的地方。
王阳明平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
宁王造反,六万大军攻安庆,十分危急,一旦攻下安庆,南京就是宁王囊中之物,进了南京,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
王阳明没有挥师去救安庆,而是直扑宁王老巢南昌。宁王此时的唯一机会,在于放弃南昌,拿下安庆,顺流而下,称帝南京。
机会还是有的。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混世魔王,大臣百姓都不喜欢他。
宁王只要能到南京称帝,不愁没有人支持。但是宁王放不下南昌的老巢,忘了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的古训,撤军回救南昌,结果在鄱阳湖与王阳明军队遭遇,兵败被擒。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我不想跟他作战,就是在地上画条线,他也不敢过来,那是因为我能让他对要来的地方心存疑虑,不敢来。
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懿大军来了,诸葛亮守城的兵马却只有一万人,毫无抵抗能力,司马懿若攻城,定可一鼓而下。
于是诸葛亮镇定自若,大开城门,还安排人在城门口扫地,安静祥和。
司马懿一看,这不科学!他那时候肯定也想到了兵法上的“乖其所之”,但万一诸葛亮是将计就计呢?
这永远没法猜对,再说诸葛亮一生为人谨慎,最不弄险的就是诸葛亮,所以还是有伏兵的可能性大,他就撤了。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隐蔽自己行动和意图,让他看不出我的军形,不知道我的虚实。
这样他就要处处分兵来防备我,而我能集中兵力对他虚的地方,所以我专而敌分。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让他看不出我的军形,不知道我的虚实。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我专为一,所以人多,敌分为十,所以人少,那我就是以十倍的兵力对付他了,所以我怎么打也是人多,他怎么打也是人少。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我们对敌方虚实一目了然,能集中兵力,而敌人不知道我会从哪儿来,要到处分兵把守,能跟我们对阵作战的敌兵就少了,我们就能以众击寡。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敌人不知道我从哪儿来,不知道交战地点在哪儿,他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多,备得越多,能投入与我战斗的兵力就少。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他加强前面的防备,后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后面的防备,前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左面的防备,右面的防备就弱了;加强右面的防备,左面的防备就弱了。前后左右到处都防备,则前后左右到处都弱了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兵少力薄,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多力强,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能预期在哪儿打,预计什么时间在那儿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不知道敌人何地会兵,何时接战,则所备者不专,所守者不固,忽遇劲敌,则仓促应战,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何况前军后军首尾相距数里数十里呢?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在我看来,越国兵虽多,又有何益于胜利的取得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敌人虽多,但也可以让他无法战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我形之以弱,诱他进;形之以强,逼他退。在他进退之际,我就知道他所据之地的死与生了
要角量双方的人数、粮草、装备。他人比我多,粮草比我充足,装备比我强大,我就不要轻易攻击。一定要避实击虚,避坚攻脆,避难攻易。
司马懿平定辽东。
前面学过,公孙渊派先锋数万在辽河设防,自己率主力为后援,连营数十里阻击司马懿。
司马懿设疑兵牵制敌军,自己悄悄率精锐绕过辽河防线,直接围了公孙渊老巢襄平。
这是“安能动之,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攻其所必救也”之计。
公孙渊被迫回援,途中三次被司马懿打败,退回襄平城固守。
这时正是七月雨季,天开始下雨,下了一个月,司马懿按兵不动,一点也不着急。部下陈圭问:“当初孟达造反,咱们八部并进,昼夜不息,八天走了一千二百里,拔坚城,斩孟达。今天我们远征辽东,却反而安然不动,缓缓图之。我愚钝,实在看不懂。”
司马懿回答说:“这是角量敌人众寡和粮食多少。当初孟达人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四倍于孟达,而粮食只够吃一月。以一个月的粮,对阵一年的粮,当然要快,所以不计死伤,必须拿下,那不是在和孟达打,是在和粮食赛跑,一个月拿不下我们就饿死了。现在我们虽然也是远征,但带的粮食充足,敌人却快没粮了。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和征孟达情况正相反。下雨不便作战,更好,大家一起耗粮食,急什么呢?”
三十多天雨停后,司马懿才开始进攻。城中无粮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好多将领出降,司马懿攻破襄城,斩了公孙渊,平定辽东。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形兵之极”,示形的极致,变化无穷,达到无形的境界,敌人无法判断
即使有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深间也不能窥视。因我强弱不泄,纵有智谋之士,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我怎么用兵,用怎样的军形取胜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大家就不知道。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我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且因形而变化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带兵作战的方式,就像水一样。水的流动规律,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实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水根据地形来决定奔流的方向,兵根据敌情来决定制胜的方案。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所以兵无常势,就像水无常形。能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制胜的,那就叫用兵如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五行相克,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没有哪一个季节能持续一整年。昼有短长,月有圆缺。孙子最后打个比方,五行、四季、日月都盈缩无常,何况兵形之变,怎能安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