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世纪80年代英国,后扩展到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欧洲其他国家
1889年,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这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1898年,德国教育家利茨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此后又创办了两所乡村教育学校。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许多以利茨学校为模式的新学校,形成“乡村教育之家运动”
1899年,法国教育家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创办了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该学校注重师生之间小家庭式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被称为“运动学校”
1901年,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创办了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1907年,他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或称“隐修学校”)
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
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创办了“德可乐利教学法”
提出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提出四种主要的兴趣中心:食物、躲避自然灾害、防御敌人以及劳动和相互依赖。同时,他把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以个人生活需要为主)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与家庭、社会、矿物、植物相联系)两类
1907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指一个能够共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规格,可以按照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不过,它必须像一个家。
1921年,“新教育联谊会”在瑞士教育家费列尔的倡议下成立
1924年,英国教育家尼尔在英国开办了夏山之家。学校实行学生与教师民主自治,师生平等,共制规范,在人人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充分享有自由,课程学习及活动项目的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做出决定等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这一事件成为新教育运动结束的标志
新学校具有的共同特征
培养目标:重视体育、手工、文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
道德教育: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协作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