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抗战时期(1931.9-1937.7):抗击日本局部侵略
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抗议日本侵华,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爆发与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共协同抗敌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持续3个月,打破日军“三个月”计划)。
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歼敌,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2月13日
日军攻陷南京,制造“”,30余万中国平民和战俘遇害。
战略反攻阶段(1944.1-1945.8):收复失地、逼近胜利
1944年
中国军队发起“豫湘桂战役”(后期转向局部反攻),逐步收复部分失地。
1945年8月6日、9日
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 1945年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军队全面反攻。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3.12):坚持抗战、积蓄力量
1940年8-12月
“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破袭战,沉重打击日军气焰。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美、英等国正式结成反同盟,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胜利(1945.8-9)
1945年9月2日
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正式结束。